第一编(镇域)第三章(自然环境)
第三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唯亭镇位于东径120°46',北纬31°25'。东西(最长处)12.08公里,南北(最宽处)11.39公里,总面积为82.16平方公里。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娄江航道均自唯亭过境。境内良田满目,河港纵横,自然条件优越。据《元和唯亭志》载:唯亭在明代已形成集镇,至清道光年间已为“元和县之首镇”。
一、地质
唯亭属中生代白垩纪地质层,地处“唯亭一昆山”地质断裂带,从地质构造成图上可清楚地看到,阳澄西湖正处在湖(州)苏(州)断裂带上,二者延伸方向完全一致,湖苏断裂带是苏州境内最大的隐伏断裂,由浙江省湖州东侧沿北东30°~40°方向延伸,经太湖南部、苏州、阳澄湖、上海市崇明岛人黄海。该断裂带属新华夏系构造,1.5亿年前晚侏罗世时受燕山运动影响而产生,至今仍在活动。断裂西盘为抬升区,阳澄湖洼地所在的东盘则一直在沉陷下降,沉积厚度大于240米(Q),而西盘的第四系沉积度一般仅100~200米。阳澄湖南北两岸又正处于东西向构造带上,南侧断裂即苏(州)昆(山)嘉(定)断裂(又称唯亭~昆山断裂)。这两条东西向断裂,第四纪活动仍很明显。两条断裂构造总体上控制了今阳澄湖的范围和轮廓。
唯亭地区地质构造属南浔一甪直中断新凹。为一白垩系、第三系巨厚沉积的中生代、新生代断凹,最大厚度达2000米。地层属东部平原沉积区,该沉积区从中生代开始,基底一直趋于持续下降过程中,使第四系发育齐全,最大厚度达187米,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的变化规律,有多沉积韵律的特点,河、湖、海相沉积交替,成因较为复杂,地质层序清晰,易于对比分析。
二、地貌
唯亭处于太湖水网平原,地貌特点是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微向东南倾斜。地面标高3~4米,河网密布,是较老的湖积平原,平均高程为3.46米(吴淞基准),耕地高程在警戒水位3.2米以上的有4225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8.26%。主要有黄泥土等组成,因成陆时间早,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层次明显,质地为壤质到粘壤质,中性到微酸性,地下水位1~1.5米间,是稻麦轮作的高产区。
唯亭镇北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夷陵山一带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的生活、生产区,草鞋山、夷陵山为后人挑堆的土阜、土岗。
唯亭是个水网地区,境内有娄江、青秋浦等河流和阳澄湖、沙湖、荡浪湖等湖泊。
第二节 土 壤
唯亭地区属阳澄湖低洼平原,属极富水区,水质良好,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吨/日。唯亭水位略低于阳澄湖水位,变化受阳澄湖水位制约,并与降水季节分配基本一致。唯亭有水稻土壤43180.8亩(不包括自留地),其中:粉质黄泥土25132.7亩,粉质僵黄泥土1570.9亩,沙底粉质黄泥土274亩,壤质黄泥土12199.2亩,壤质僵黄泥土261.6亩,青紫泥土129.5亩,青泥土2239.3亩,乌泥白土233.6亩。土壤母质均为湖相沉积物,一般为中壤土一重壤土。娄江以北为粉质黄泥土,高田土壤,质地多粉沙,透水性较好,但养分不够协调,磷较缺乏。娄江以南为壤质黄泥土,土壤质地较松,为重壤土,部分为中壤土,土壤粉沙含量较高,土体结构型较好,一般无障碍层次,但耕层较浅,肥力低,差异大,普遍缺磷。圩田低处属低产土壤的青紫泥土,潜育层位高,土壤渍害重,土温低,土体结构差,有渍水潜育化现象。
唯亭有低产土壤农田5574.9亩,这些地块土壤发僵、质地粘重、土体僵板,占水稻农田12.9%。低产原因是土质粘重,耕性不良,内排水不畅,土壤湿害发僵板结,通透性不良,土壤养分低而不协调。改良措施是:搞好水利建设,根除水涝渍害;如唯亭大南片大部分是低田,湿害、渍害严重,对之进行水利工程大包围,造闸防洪,田块成方,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防渍害。增施有机肥,大搞大积自然肥料,草塘泥、垃圾、堆肥、人畜粪等,培肥土壤;同时调整耕作制度,水旱轮作,利用换茬空隙,托耕晒垡,熟化土壤;桔杆还田,增施磷钾肥料,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第三节 河流 海潮 湖泊
一、河流
唯亭地区的河流均属阳澄区水系,都是千百年来自然演变和人工治理的汇水河道。以河流的流向区分,东西流向的有娄江,友谊河,二号河,三号河,四号河;南北流向的有青秋浦,界浦,尖浦,曹泾港,姚家港,归家港,陆市浦,驷马泾,木沉港,束桥港,肖泾港,陆泾港等。
这些河流,纵横交叉,密布全镇与各村河浜相连,与阳澄湖、沙湖、荡浪湖相通,构成“水网”区域。
娄江 旧称至和塘,西自苏州娄门起,经跨塘、唯亭,向东流入昆山,进太仓后为浏河,入长江。唯亭境内娄江段长9.8公里,2.8米水位时江面宽50米。江底宽40米,坡比为1:2,平均断面蓄水量为3912253立方米,平均水流量16.4~18.2M3/S。元、明时期为漕运和出海贸易的主要航道,也是一条区域性引排水大动脉,至今为苏沪运输要道。北宋至和二年(1055)大浚成塘后,在唯亭镇东建乙未亭,以作纪念。至民国23年(1934)近900年中,曾11次浚治,其中民国3年、12年二度疏浚。解放后,吴县境内娄江分3期工程大规模拓浚。
青秋浦 在唯亭镇东南部,由唯亭和胜浦联合开凿,1977年春动工,10月竣工。它是沟通娄江和吴淞江的南北流向主要河道,也是唯亭、胜浦二镇农田的引排河道。溯青秋浦南下,可到胜浦镇,过吴淞江,便是古镇甪直。青秋浦在唯亭境内长度为2.2公里,2.8米水位时江面宽30米。河底宽20米,坡比1:2,平均断面蓄水量为501760立方米,平均水流量0.16~4.1OM3/S。流经唯亭、项田、双圩3个行政村。1998年7月1日,沪宁高速公路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唯亭互通立交工程建成并正式启用。这一工程包括连接段工程路线3.6公里,青秋浦大桥1座、小桥6座、通道2座、涵洞8座,总投资1.8亿元。
乡村河流(见表1-3-1)
表1-3-1 唯亭镇乡村主要河流一览表
河名 |
长度(公里) |
起讫地点 |
流经行政村 |
友谊河 |
4.3 |
界 浦—青秋浦 |
祁村、双圩 |
二号河 |
2.9 |
赵泾港—杨家田 |
祁村、双厍、后戴、复兴 |
三号河 |
3.8 |
赵泾港—青秋浦 |
祁村、双厍、三庄、后戴、复兴 |
四号河 |
1.8 |
赵泾港—姚家港 |
祁村、双厍、三庄 |
界浦 |
2.3 |
友谊河—娄 江 |
祁村、朱家 |
赵泾港 |
2.25 |
友谊河—娄 江 |
祁村、朱家 |
尖浦 |
2.3 |
友谊河—娄 江 |
双厍 |
姚家港 |
2.4 |
友谊河—娄 江 |
双圩、后戴、三庄 |
归家港 |
3 |
陈家浜—娄 江 |
唯亭 |
六市浦 |
1.4 |
娄 江—阳澄湖 |
浦田 |
驷马泾 |
2.5 |
娄 江—阳澄湖 |
青墩、陵南、陵北 |
木沉港 |
2.5 |
娄 江—阳澄湖 |
戈巷、束桥、施家 |
束桥港 |
2.4 |
娄 江—阳澄湖 |
束桥 |
肖泾港 |
3.1 |
娄 江—阳澄湖 |
束桥、双泾、马湾 |
陆泾港 |
2.7 |
娄 江—阳澄湖 |
双泾、马湾 |
南港 |
3 |
阳大门—阳澄湖 |
元珠、澄边 |
直港 |
2.4 |
阳澄东湖—阳澄中湖 |
阳中、阳澄 |
前港 |
1.9 |
莲池湖—阳澄东湖 |
阳中、永久 |
注:各自然村内港、汊,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二、海潮
据宋《吴郡志》记载:“昆山虽经江海,自古无潮汐。绍兴中,始有潮至县郭。至是,潮忽大运载,遂过夷亭。”
据清《元和唯亭志》记载:“自娄门达昆山凡七十里内,四十五里属元和,自古积水无陆途。”到宋至和二年(1055年,农历乙未年),昆山主簿邱与权“奋然身任筑了昆山塘,又称至和塘(即今娄江)”。唯亭位昆山、苏州之中,傍娄江河,宋之前,“唯亭向无潮汐,绍兴中始有之,犹不及二十里外,至淳熙初,潮忽大至,遂过唯亭”,有“潮到唯亭出状元”的吉谶,“后果验”。
历史上有四次大潮到过唯亭,直逼姑苏城。
第一次大潮过唯亭是在宋淳熙八年(1181年,农历辛丑年),那次大潮过唯亭到了苏州城外。
第二海海潮过唯亭是在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农历甲辰年)。
第三次大潮过唯亭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农历辛卯年),这是比较大的一次潮汐。东海大潮从太仓刘家港人港后,沿至和塘经昆山,过正仪,越唯亭,直到苏州娄门城下。苏州郡守丘霁是日正率民工筑土至和塘。有一渔民,在古城河中忽然网到一江豚,不敢隐匿,遂将它献了出来。“豚,海物也,潮至随焉”。郡守丘霁大喜。全城士民听到这消息,纷纷奔走相告,“咸以此物为贺”。丘霁就在娄门桥头悬花结彩,将这位光临古城的“不速之客”,郑重其事地放回河中,由此留下了“江豚曾到姑苏城”的一段佳话。
第四次大潮是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农历壬子年),过唯亭到达苏州娄门外。
三、湖泊
阳澄湖 宋绍兴年间,人海河道淤塞,河水渲汇不畅,水灾频繁,低洼地区大面积积水而成湖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至和塘,自昆山县达于娄门,凡七十里,自古皆积水,无陆途。”反映了阳澄湖洼地南部沼泽遍地之境况。郏亶的描述更具体,“每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涨二三尺,而苏州低田,一抹尽为白水”,“民田既客水,故水与江平,江与海平,而海潮直至苏州一、二十里之地,反与江、湖、民田之水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阳澄湖洼地上的河道遂扩大演变成湖泊,最后又连为一体形成阳澄湖。
阳澄湖位于太湖东北15公里处,整个湖面隶属苏州工业园区、吴县、常熟、昆山一区三市(县),总面积120.75平方公里,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湖。全湖分西湖、中湖、东湖,唯亭属东湖,约占水面40平方公里(合6万亩)。唯亭镇沿阳澄湖有阳澄、阳中、永久、荡浪、元珠、澄边、施家、戈巷、泾上、陵北、陵中、浦田等12个行政村。
阳澄湖水位通常为2.88米,水位变化平缓,变幅一般在1.2米以下,绝对最大变幅达2.14米。最高水位4.39米(1954年7月24日),最底水位2.22米(1956年2月28日)。东湖平均水深为1.71米。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1.73米(1962年),年内最小水位变幅为0.74米(1953年)。常年水位时,湖泊蓄水量1.708亿立方米。PH值为8.6,矿化质为174.81毫克/升。水温常年在4℃以上,冬季很少封冻,严冬时湖弯处才结冰。阳澄湖对太湖地区防洪泄涝起到重要作用,如太湖地区连降暴雨,内河水位猛涨,可经吴淞江、娄江,取道各南北流向河流,流人阳澄湖,从而减轻农田受涝之患。
已废湖泊
沙湖 位于唯亭镇西南部,整个湖面隶属唯亭、斜塘、胜浦三镇。湖底高1米,2.8米水位,面积2.20平方公里,合3300亩,2.8米水位时蓄水量为396.20万立方米。1970年,围湖造田、养鱼2500亩,湖废。
荡浪湖 位于唯亭镇西北部,北靠阳澄湖。湖底高1.2米,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合1593.8亩,2.8米水位时蓄水量为120.69万立方米。1971年围湖造田。1975年围挖鱼池100多亩,1984年冬,又围挖鱼池1300多亩,湖废。
塘湾湖 在唯亭镇东部,湖底高1.5米,2.8米水位,面积为0.49平方公里,合735亩,蓄水量为63.70万立方米。1968年,围湖造田594亩,湖废。渔民陆上定居,在此辟建渔业新村。
第四节 气 候
距今2.0万年~1.5万年的第四系更新世玉木冰期时,气候干冷,最后一次海侵结束,海水东退。今唯亭阳澄湖一带是广泛覆盖着黄土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上遍布温带草原和疏林草原。到了7500~2500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转为暖湿,气温比现在高2℃,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300毫米。此后,海平面上升,人海河流坡降减小,河道淤塞,洼地积水,湖荡沼泽面积又在扩展。唐宋时期,气温比现在高1~1.5℃,降水也多于现在,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线的向东推进,使河流比降减小,海潮倒灌日趋严重。
唯亭地处长江下游的阳澄湖畔,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
一、四季
唯亭地区通常以农时24个节气区分春、夏、秋、冬。
春季 雨水至谷雨之间,一般在3月初至4月底,约60天,天气温和,气候宜人。天空降水由雪转雨。
夏季 立夏至处暑之间,一般在5月初至9月上旬,约120多天,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期称“梅雨”季节。盛吹东南风,高温多雨,天气闷热,但酷暑的日数不多。
秋季 白露至霜降之间,约60天,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秋高气爽,季末乍寒还暖,俗称“十月小阳春”。
冬季 立冬至立春之间,11月上旬至2月底,约120天,多吹北风,初冬常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陡降,寒冷少雨,出现霜雪。
二、温度
唯亭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5.7℃,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月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夏季,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较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35℃的酷暑天气占夏季的97%,极端最高气温达39.59℃。秋季,平均气温17.6℃,9月上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9月中旬起,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气温3℃,平均最低气温-0.1℃,极端最低气温-13.2℃。
三、霜期
唯亭地区年平均无霜期为248天。初霜最早在10月下旬,最迟在12月初。终霜最早在3月5日,最迟到4月18日。
四、降水
唯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63毫米,年降水日125天。雨水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是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1926)仅80天。一年中降水集中4月~9月,以6月份为最多,俗称“黄梅雨”,9月是台风雷阵雨旺季,往往使降水量达到全年最高峰。
五、风
唯亭地区季风更替明显。冬季吹西北风或东北风。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季节,盛行东南风。夏季吹东南风或西南风。秋季是夏冬季节风交替季节,已确立冬季风形势。风向以东南风最多,占10.48%,东北、东风次之,分别占9.79%和9.74%,西南风最少,频率仅为1.67%,西南、西风次少,频率为1.87%。年平均风速3.7米/秒。平均气压为1016.0百帕。另外受台风影响,风力强盛,常常造成灾害。
唯亭北面有10多个村地处阳澄湖沿岸,其中有阳澄、阳中、永久三村位阳澄湖中,由于阳澄湖面较大,形成“阳澄湖小气候”,春夏之交常有村庄受龙卷风、雷电、冰雹之累。如1985年7月唯亭阳澄三村突然发生龙卷风,房屋、农田受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附:气象谚语
三朝迷露(雾)发西风。
迷露开,晒得呆。
寒露呒青稻,霜降一齐倒。
白露身勿露,赤膊是猪猡。
东鲎(音吼)日头西鲎雨(鲎即虹)。
东北风雨太公,西南风热烘烘。
六月里格日头,慢娘(即后娘)格拳头。
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
春天呒烂路。
日头出得早,天气勿牢靠。
早晨日头红,勿雨便是风。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吼吼。
上看初二三,下看十六七。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立冬睛,一冬睛。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附:苏州和唯亭地区气候《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省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淘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早虼蚤出。”这是旧时苏州地区的《九九歌》
(摘自清顾铁卿《清嘉录》)
唯亭地区《九九歌》和苏州的大同小异,有所不同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脱‘八吊乱’(小男孩的生殖器之俗称)”;“五九四十五,冻煞河里的大鲤鱼;六九五十四,杨柳青滋滋”;“七九六十三,破棉袄两头甩”等等。
第五节 自然灾害
据记载,从民国初始至1995年,唯亭共发生水灾15次,旱灾6次,风灾8次,虫灾6次。
一、水灾
民国8年(1919)较大洪涝。夏大雨成灾,吴县对唯亭以六、八成征收漕粮。
民国9年(1920)较大洪涝。秋大水,低田尽淹。
民国10年(1921)较大洪涝。夏秋大水,唯亭地区降雨660.3毫米。
民国20年(1931)大洪涝。7月上旬降雨139毫米,沟渠皆盈。7月下旬连续降雨290毫米,乡间农田积水2~3尺。荡鱼逃走一空,城乡街道均积水一二尺。
1949年7月,6号台风风雨并袭,风力8至10级,一昼夜降雨132.9毫米,至8月仍淫雨连绵,所有圩田、湖、荡田全部淹没,受淹农田计2.5万亩。
1952年9月,连降大雨成涝,千亩稻田受淹。
1954年大洪涝。气候特异,雨水特多,是近代少有的洪水灾害年。苏州地区年降雨量为1482毫米,汛期降雨量(6月~9月)803.2毫米。7月份娄江最高水位达4.06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唯亭受涝农田为34625亩,经抢救脱险农田23909亩,成害农田10716亩,减产二至六成有2667亩,减产六至无收的有8049亩,估计减收粮食24614担。出动“三车”(人车、牛车、风车)3906部,抽水机19台,抢险劳力5925人。镇南片受淹地区有:后戴村腰潭圩、新兴村(今双圩村)廿三图圩,项田村牛郎潭、中心村(今唯亭村)方家潭、湟字圩。西北片受淹地区有:阳东村3只圩、阳中村2只圩、荡浪村1只圩、永久村河探郎。全镇因灾死亡4人。
1957年夏大涝。年降雨量为1554.7毫米,汛期雨量887.5毫米。6月份连续降雨186.1毫米,全镇大片低洼农田受淹。
1962年大洪涝。全年降雨量为1611.7毫米,汛期雨量1118毫米。唯亭受淹农田千亩。
1975年中涝。6月20日~7月3日遭受两次暴雨袭击,总雨量达320毫米,大片农田遭淹,省抗排队来镇昼夜抢排。
1980年中涝。8月上旬,淫雨连绵,全县平均降雨量243.7毫米,湖河水位陡涨,苏州水位达3.94米,阳澄湖水位也达3.85米,全镇受涝农田21000亩,无收农田1550亩。
1983年大涝。6、7月淫雨连绵,总降雨量平均300毫米左右,水位猛涨。阳澄圩区超过3.6米的警戒水位。
1991年大涝。6、7两个月降水总量达678毫米,比1954年同期多100多毫米。7月6日湘城水位(阳澄湖)4.18米,唯亭娄江水位达4.01米。受灾农田1.29万亩,损坏桥梁、涵闸14处,损失石方6400立方米,总经济损失达861.45万元。
1993年中涝。8月20日最高水位3.91米。由于此时农作物已长大,且洪水来去迅速,故受灾情况较轻。
1995年大涝。7月上旬由于受梅雨影响,水位猛升,7月7日最高水位达3.95米,仅次于发大水的1991年。由于各圩区及时防范,事先预降水位,除部分经济作物受灾损失外,其余经济作物损失不大。
二、旱灾
民国22年(1933)大旱。入夏以来,干旱无雨,河湖水缩,高田稻禾枯萎。
民国23年(1934)大旱。入夏以后雨水特少,6、7、8三个月下雨不过数十毫米,最低水位1.82米,轮船停使。因干旱过久,田土龟裂,人、牛力戽水均感疲乏。
1953年大旱。春季低温,夏秋高温干旱,7、8两个月中35℃以上高温日数达29天,雨水稀少,水位低落,苏州最低水位2.3米,唯亭镇有1764亩农田受灾减收。
1959年大旱、台风。大伏需水季节常处太平洋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7、8、9三个月雨水稀少,无雨日76天。8月份平均水位在2.5~2.7米,全镇受旱农田数千亩。
1967年大旱。夏秋雨量稀少,连续100多天仅降雨150毫米。
1978年大旱。全年降雨为594.4毫米,汛期雨量227.6毫米。5月~9月总降雨量仅为314毫米,其间连续50天未雨,汛期苏州平均水位2.76米,最低水位2.48米,唯亭也受到旱灾影响。
三、风灾
民国11年(1922)8月31日~9月2日,狂风暴雨,房屋倒塌,屋瓦吹飞,树木被拔,禾苗吹折,损失颇重。
1956年8月1日,遭强台风袭击,晚上风力9至10级,并带有暴雨,为50年来所少有。
1960年8月3日,5号台风过境,唯亭境内受严重经济损失。
1962年9月,14号台风过境,狂风暴雨两昼夜,降雨量达400毫米,水位上涨到相当于1954年最高水位,农田受涝,鱼池淹没。
1963年9月,12号台风过境,最大风力达10级,降雨量122毫米,造成中晚稻大片倒伏,影响灌浆、结实,许多房屋倒塌。
1985年7月31日1时半左右,阳澄三村突然发生龙卷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990年8月31日~9月1日,15号强台风及龙卷风袭击唯亭,最大风力达11级,唯亭受到严重经济损失。
四、虫灾
民国17年(1928)9月,阳澄等乡螟害严重,秋收无望。
民国18年(1929)9月,唯亭等乡发现螟虫,稻禾枯萎。
国民24年(1935)9月,问潮乡稻田螟虫成灾,稻穗枯萎,秋收绝望。
民国36年(1947)7月,问潮、唯亭、致和三乡,发现三化螟虫贻害农作物,造成秋熟减收。10月,入秋以来久旱不雨,夷陵、悬珠、阳澄等乡,螟害严重,白穗丛生,稻禾损失十之八九。
1968年6月,稻飞虱肆虐,虫害面积扩大,稻谷损失严重。
五、雪灾
1970年3月12日晚上,气候突变,打雷下雪,积雪深17厘米左右,造成电杆、广播杆倒伏、压断,房屋倒塌,农作物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