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文化)第一章(教育)

第一章  教育


据《元和唯亭志》记载,清乾隆时状元石韫玉“系顾凤梧(唯亭人)内亲,未通籍时,尝寓里中,与凤梧并读书延福寺内”。从明代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唯亭(当时唯亭辖现今的胜浦镇、跨塘镇、斜塘镇、阳澄湖镇)有登榜进士29名、举人66名(其中3人武科),另有监生279名、贡生49名、生员211名。

清末民初,新学渐盛。唯亭为元和县首镇,交通方便,教育比较发达。仅唯亭镇区就先后办有3所公办初级小学。然旧时教育并不普及,只限于富家子弟就读,贫寒之家实难问津,即使入学,亦只是识得几个字后辍学谋生。

民国初,唯亭地区普通教育发展较快。抗日战争爆发,物价高涨,校舍和教育设施遭日机轰炸和兵乱破坏。学校多数停办,聘请教员也十分困难。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唯亭前,勉强维持的学校,有公立学校6所(见表4-1-1),私塾20余所,学生也所剩无几,此时的唯亭教育事业可谓奄奄一息。32年,停办学校才陆续恢复上课,可是入学儿童仍不足千人,仅占学龄儿童五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事业有所起色,并有所发展。有识之士更是一再呼吁当局重视教育,但终因政局动荡,官场腐败,未能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对境内公立小学的领导,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采取“整顿私塾,公、民并举”的方针,从而推动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大为提高。在农村,利用冬学形式扫除文盲;在市镇,则办职工夜校,帮助干部、职工学习政治、文化。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掀起,群众办学的积极性高涨,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当年9月,创办唯亭初级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唯亭的教育秩序混乱,学生停课“闹革命”,开展“大串连”、“大批判”,大批教师挨批斗下放劳动,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当时错误地强调“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队”,1969年唯亭初中开办高中班,学校更名为唯亭中学。全公社出现许多“戴帽子中学”(小学办初中班),工人与贫下中农上讲台,教师层层上拔,民办、代课教师大量增加,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以后,拨乱反正,公社党委和吴县教育职能部门大力调整唯亭的学校布局,逐步撤销“戴帽子中学”,恢复和建立中心小学。市镇中学则努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公社还创建成人教育中心、职工中专、电视中专、电视大学,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种高等院校函授。到1999年底,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中心小学校1所,村办小学6所,在校学生共4460名,其中中学生1563名(高中700名、初中863名)、小学生2897名。全镇7~12岁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幼儿班6个,入学幼儿198名。全镇教职员工共279名(其中小学138名、中学141名)。全镇企事业单位在职、离职学习的职工有135名(其中读业大、函大的48名,自考大专39名,自考本科32名)。

新中国建立以来,唯亭农村小学情况及教师经济待遇情况见表4-1-2、表4-1-3。

表4-1-1            民国23年(1934)唯亭公立小学校一览表

校名

班 级

学 生

教 员

校长姓名

所属学区

唯亭小学

2

4

57

192

8

2

汪敬源

3

仁寿初小

0

1

0

71

1

0

华德正

3

戈巷初小

0

1

0

55

1

0

潘钜芬

3

后戴初小

0

1

0

34

1

0

朱澍元

3

夷陵初小

0

1

0

79

1

0

唐韶声

3

悬珠初小

0

1

0

48

1

0

胡维成

3

 

表4-1-2            唯亭镇1999年小学情况一览表

校名

类 别

班级数

学生数

教 师 数

后勤人员

小计

公办

民办

中心校

中心校

25

1309

64

60

4

4

戈 巷

完 小

6

166

9

8

1

0

元 珠

完 小

10

336

15

12

3

1

夷 陵

完 小

6

182

9

9

0

0

阳 澄

完 小

7

257

10

8

2

0

后 戴

完 小

13

511

19

18

1

1

浦 田

初 小

4

136

6

6

0

0

合 计

71

2897

132

121

11

6

 

表4-1-3           唯亭镇1988年~1999年小学教师经济待遇情况表

年份

人均月收入(元)

民办教师转

公办教师数

公办教师

民办教师

1988

131.70

41.10

6

1989

141.10

52.10

5

1990

169.30

58.70

6

1991

175.40

61.50

8

1992

237.70

61.50

8

1993

307.70

302.10

9

1994

451.80

318.70

15

1995

465.10

220.70

3

1996

570.60

256.20

2

1997

656.80

255.90

0

1998

697.10

275.70

0

1999

865.20

287.20

2


第一节  私  塾

学塾  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颁布《简易识学学塾章程》,对课程毕业年限、授课钟点、收费办法均作规定。苏州府先后创办简易识字模范学塾10所。二年,创办第九塾(属元和县),设在唯亭镇柳仙堂。民国初期,后戴村也设有私塾,塾师有朱澍元等。

家塾  旧时,农村普遍相信学塾,有的学塾是富户供自家及亲友子弟就读的家塾。一般人家儿童就读于村塾师所设之私塾。出资请塾师的人家称学董。

议学  学董聘师后的第一件事是议学,即议定塾师的年薪。往往是由塾师办酒请学董,有家长和知名人士参加。在席面上议定年薪是多少,米、麦、柴草、烟茶各为几何。年薪由学董发给。学塾学生,多则40名左右,少则不足10名。塾师的收人多少,视所教学生的多少而定。

学馆  学塾一般借用富户房舍正间做学馆(课堂),学馆设供桌,立“天、地、君、亲、师”牌位,以尊重至圣先师—孔子。学馆内设若干只长桌(或方桌),椅子由学生自带,学生围坐读书,没有黑板。

请先生  正月半,请先生。即学董和家长在开学的这一天要办酒,宴请塾师,正式请先生开课。学生第一天上学,要由娘舅带了糕团、茶点、糖汤等送到学堂。进了学馆,首先向至圣先师—孔子跪拜;然后,对先生行大礼,确定师生关系。接着,娘舅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糕团、茶点,多余的都给先生。最后,大家吃糖汤,称“和气茶”,同学要和和气气,不争吵。

教学内容  塾师的教授内容是:第一年是启蒙阶段,读方块字(一千个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神童诗》。第二年进人中级阶段,读《大学》、《论语》、《孟子》,一般读3年。最后读《诗经》、《易经》、《古文观止》……可算高级阶段了。鉴于儿童入学有先后,程度参差不齐,塾师授课以个别教学为主,有时也要利用学生当“小先生”。重点是读书、背书和毛笔书法练习。下午教授珠算。

教学方式  塾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先生讲,学生听,熟记硬背。学生违反塾规或背不出书、默不出字的,塾师要实行体罚—用戒尺打手心或罚立壁角。

授课时间  塾师授课钟点不一,一般无课间休息,也无星期天和寒暑假。师生有事可请假,每年农历正月半开学,十二月二十日放年学。

镇私塾  民国29年(1940)2月,伪乡镇筹备处会同伪公安分局,颁发布告,取缔唯亭镇上私塾。据资料,镇上有朱承之、朱勉之、赵晋甫、罗念慈、朱荣伯,还有个姓向的,所办私塾共6所,塾生约140多人。

村私塾  唯亭乡悬珠、施家浜、唯亭山、戈巷、泾上、田堵、百家圩、祁村、方厦、青灯、朱家、荡浪、双泾、河田里、项田、小唯亭等20多个村都有私塾。在这些村上当塾师的有李伯埙、郑晋之、殷大钧、张伯贤、徐炳春、罗正兴、罗仲云、马正伯、邹静英(女)、邹承荣、冯菊如、孙秋萍、张克之、李安如、龚祖荫、沈正霄、李伯儒、向忠兴、张菊如、陈希天等。

解放后私塾逐步淘汰,转入民办小学。


第二节  小  学

一、唯亭中心小学

初等小学堂  唯亭中心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当时的校名为唯亭初等小学堂,单级编制,校址在唯亭镇东街山门弄后面的延福寺内。教室安排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大殿东西厢房分别是教师的办公室和住房。

乡镇东初级小学  民国元年(1912)8月,改名为唯亭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多级编制。校长朱慕周,知识广博,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民国后,他接受新学思想,回唯亭办学堂。

民国3年(1914),正仪人李小白调任校长。李校长对教学颇有研究,注重教法,深得学生与家长好评。5年,唯亭沙区(今属斜塘镇)人王哉之(秀才),接任校长。同年4月,更名为唯亭乡立第一国民学校。6年,学校收为县管,定名为唯亭乡镇东初级小学校。3个班级,100多名学生。不久又试办高级班,历届毕业生张榜公布,不发毕业证书。校长黄友之,苏州人。

民国10年(1921),镇东初小增至4个班。17年2月,增至6个班。后在西街仁寿庵内开设分校,初名为唯亭乡立第六初等学校。后改名为唯亭小学校仁寿分校,后又更名为唯亭小学镇西分校。单级编制,毕业生32名,后来发展到2个班级,教师由总校安排。


中心小学  民国18年(1929)8月,完全小学正式成立,更名为伪吴县县立唯亭小学校。当年有毕业生61名。20年8月,唯亭一度建立中心辅导区,唯亭小学便改为唯亭中心小学(见图19)。

  图19

22年,唯亭中心小学全校师生发起募购“吴县儿童号轰炸机”。23年,唯亭中心小学归吴县第三学区管辖,校长为汪敬源,共设6个班级,有学生280名,教职员10名。抗日战争爆发前,朱培均、朱盛簋、王信如、胡南琛先后担任过校长。


县立中心小学  日伪期间,民国27年(1938)唯亭中心小学遭战争破坏,师生们无法在原址上课。后在地方人士的协助下集资开办唯亭正毅小学校,校址在西街陆家场潘宅(见图20)。正毅小学设一个高初级混合复式班,由钱家茂负责,另聘一位教师,进行教学。29年秋,学校迁至中街徐宅内,定名为唯亭简易小学,设3个班,校长孙诵芬,教师5名,学生120多名。30年,在唯亭中心小学原址上翻建教室4间,竣工后师生们立即迁入上课。是时,学校增加1

  图20

个班级、除一、二年级单式外,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均为复式班。31年,学额增加,唯亭中心小学增至5个班,除五六年级复式班外,其它年级均为单式班。由于教室不够用,一年级学生只能在大礼堂上课。33年,学校更名为伪吴县县立唯亭中心小学校。一年后,学生增至242名,5个班级,增设教导处,设教导主任1名,教职员工11名。师生佩戴三角形校徽。

日军侵占期间,对儿童实施赤裸裸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伪当局规定各校必须进行“新国民运动大单元教学”,教育儿童“奉行大亚洲主义”,“排斥共产主义”,“爱中华、爱日本、爱东亚”。日语成为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课之一。各科教学内容以介绍日本文化为主,大量删除或篡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教唱“满洲姑娘”等日本歌曲。为加强对儿童的思想控制,伪当局下令各校建立“协进团”,成立“新国民运动促进会”等组织。

乡中心国民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更名为吴县唯亭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魏焕文,学生300多名,教师12名,共6个班。民国36年(1947),朱丽尊、王季琛先后接任校长,学生285名,开设2个高级班,5个初级班,直至解放。

1950年,唯亭中心小学增至9个班(包括2个幼儿班),学生360多名。师生佩戴“唯亭中心校”横式校徽。1951年9月,建立教育基层工会,不久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后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2年学校有较大的发展,在关帝庙原址增设分校(二院),4个班级(2班一年级,2班幼儿班),6名教职工。1953年9月,学校设正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增设总务处,设总务主任和辅导区、中心校会计各1名。班级增至14个,教职工22名,学生600多名。小学部12个班,学生500多名;幼儿部2个班,幼儿100多名。1956年,撤销分校,并人总校。

1964年,为普及小学教育,在大力动员历届中途辍学的学生重新入学的同时,还一度开办了耕读小学(即学生每天学习2个小时,其余时间参加劳动),甚至由教师送字上门,包教包学。教育事业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中心大队“五七”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师生纷纷建立群众组织,正常教学秩序被完全打乱。原唯亭中心小学副教导主任郁祖琴(女)在极左路线迫害下,含冤而死,终年36岁。1967年3月“复课闹革命”,学校恢复上课。1968年8月,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校名改为“‘五七’小学”,少先队改为“红小兵”,工会组织瘫痪。1969年3月,学校体制下放农村,小学由大队办,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中心校分出4个班,下放到方厦大队办,在西街开设方厦大队“红卫小学”,有学生200多名。随着总校施教区的缩小,唯亭中心小学更名为“中心大队五七小学”,撤销幼儿班。另在河南街开设2个班,定名为“中心大队河南街小学”。而唯亭中心小学只剩下8个班,300多名学生,校产教具损失严重,行政领导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县小学  70年代初,又改名吴县唯亭小学,成立校革命委员会,属公社文教组领导。不久,方厦大队红卫小学、中心大队河南街小学撤销,并入唯亭小学,学校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规模,共有15个班,700多名学生,23名教职工。

县中心小学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学校更名为吴县唯亭中心小学,恢复校长负责制。1992年3月,因幼儿增多,原中心校附设幼儿班单独组建唯亭中心幼儿园,共6个班级,幼儿200余名,教师9名,设园主任1名,隶属中心校领导。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1994年5月,唯亭镇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更名为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同年9月,学校迁至新街17号。1995年9月,高年级开设英语课。由于唯亭镇新区的形成,镇区人口猛增,生源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9月,中心校共设25个班级,学生1345名,教职工59名。

1999年,唯亭中心小学校园总面积为10989.8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4689.74平方米,操场面积39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2000平方米,标准教室25间。自然实验室1间,添置了全套实验仪器;微机室1间,拥有32台D×486、586型计算机;两机一幕(投影仪、语音座和幕布)已进入每间教室;有音乐室3间,钢琴1架、风琴4架;图书阅览室藏书近万册……这些先进的硬件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1984年至1987年,唯亭小学连续4年被评为吴县文明单位;1997年,被评为苏州工业园区文明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建国后,唯亭中心小学历任校长有:许品人、邹述之、石家鼎、方舜华、李韵勤、钱雪荣、张雪珍、陈捷、陆晋之、潘子宜、朱云宝、张全根。

附1:民国22年(1933)2月22日《苏州明报》报道

唯亭中心小学发起募购

吴县儿童号轰炸机

款项由各小学儿童节俭捐储

唯亭中心小学全校师生,去岁援助东北义勇军,备极热烈。总计在四个月中(十月起),由儿童教师将平日零用节省汇集整款,计有四十余元之多。业由该校校长汇往上海义勇军后援会转送东北。本年寒假,为时虽短,然该校儿童鉴于救国工作之不可中辍。决于假中将发历新年之压岁钱糖果费等,扫数捐出。日前统计所是计在廿五千文以上。现经集议结果,决将援助义军之举暂告一段落。本年二月份起,全校儿童按日自由节用捐集,教师抽薪百分之一,发起募购“吴县儿童号”轰炸机一架,以供国家防空之用。但因兹事体大,决先通函吴县全县各小学,一致进行,并呈请吴县县党部、县政府、教育局教育会,请求领导组织,但于统一指挥之下早日完成斯愿。兹探录其发起募购“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储金办法如下:一、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募捐储金,由县党部、县政府、教育局教育会领导吴县各小学组织之。二、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储金,由吴县各小学儿童节食俭用,自由捐储。三、吴县各小学每校设置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储金箱一只,逐日捐储,并用比赛方法,以提高其兴趣。四、各校儿童储金每月结算后,扫数存入江苏银行。五、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储金,凡各校教师暨地方爱国人士均得加入捐储。六、吴县儿童号轰炸机,暂以每架八万元为假定数目,如储金超过时,可照价多购定“吴县儿童号轰炸机”第一号、第二号……七、关于储金事宜,由县党部、县政府、教育局教育会校长会,各推代表一人,组织储金委员会,主持审查储金及支配动用等一切事宜。八、本储金至相当时间,由银行总结储金数目,每满八万元时,即由储金委员会支配购置飞机。

                                (吴县唯亭中心小学校草拟供稿)


附2:                 唯亭小学校歌

  图21

                   (传唱于30年。1998年8月根据方文智口述整理)

二、唯亭小学镇西分校(仁寿初小)

该校原为唯亭小学校的分校,创办于民国4年(1915)8月。初设在陈家浜,原名唯亭乡立第六初等小学校。5年4月由吴县第二学区管辖,更名为唯亭乡立第六国民学校。7年2月,校舍迁移至唯亭镇西仁寿庵里,故又名“仁寿初小”。12年(1923)8月,由吴县第六学区管辖,更名为唯亭乡立第六初级小学校。16年8月,复由第二学区管辖,更名为唯亭乡立镇西初级小学校,至17年2月并名为唯亭小学镇西分校。25年,单独设立,改名为仁寿初级小学。学额编制单级(一、二、三合),在籍学生80多人,校长有华德正等。教学质量尚好,但校内无操场,少园地,游戏器具缺乏,健康活动殊成问题。

三、后戴小学

后戴村,位于今唯亭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在清代已形成集镇。后戴小学是一所历史久远的学校。

民国初期,后戴村设有私塾,塾师有朱澍元等。

乡立第七国民学校  民国7年(1918)2月,后戴村创办公立小学,校名为唯亭乡立第七国民学校,属吴县第二学区管辖。校址在唯亭乡后戴村南,校舍先是租借民房,后由县教育局出资购买。学生主要来自本村。第一任校长(即创办人)周伯琴,胜浦镇大港村人。

后戴初级小学  民国12年(1923)8月,学校更名为唯亭乡后戴初级小学,属吴县第六学区管辖。21年2月,唯亭中心小学师生发起募购“吴县儿童号轰炸机”并发出倡议时,后戴初小师生首先响应,以零化钱筹集款项,支援购买“吴县儿童号轰炸机”,用实际行动抗击日本侵略者。

民国22年(1933)1月,后戴初小组织师生16人与农民合作创立唯亭乡后戴信用无限合作社,收集股银152元,送交苏州农民银行储存,以便农民在发生经济困难时,可以提供低息借贷。

民国23年(1934),后戴初小仍是一所单班复式小学,有学生30多名,属吴县第三学区管辖。校长陈湘波(苏州人)。是年7月20日晚,因窃贼煮鹅遗火积薪,引起火灾,以致毁屋3间,损失颇重。幸学校放暑假,未造成人员伤亡。

抗日战争前,在后戴初小担任校长的还有金志祺、李振远、朱澍元,均是苏州人。

民国27年(1938),唯亭沦陷时期,后戴初小停办。29年,胡肇汉(时任阳澄区区长)委派闻德昌(崇明人)来后戴初小担任校长,学校恢复教学。30年,汪伪吴县教育局成立,委派韩熊希(甪直人)任校长,有2个班级,学生70多名,教员有马宗援、苏惠先、龚均赉。

后戴国民学校  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后戴初小恢复正常教学。学校改称为后戴国民学校。校长陈子彝(苏州人),教员有马宗援、俞济民。全校有2个班级,70多名学生,一直维持到解放。

后戴完全小学校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农民子女大量入学。全校有班级3个,学生116名,教员4名。是年开办了高级班,学校更名为后戴完全小学校。

“大跃进”年代,学校受到影响,教学秩序极不正常。师生停课在操场上敲缸砂、建土高炉,大炼钢铁。

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出现大量流生,全校3个班级学生不足50名。学生到校只上几节知识课,体育、活动等副课统统砍掉。教师饥饿难忍,甚至在操场上种一大片南瓜,以瓜菜充饥渡过难关。

防止流生、动员学生上学,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天早上,教师分工在村上挨家挨户动员学生上学;饭后,教师则根据上午出勤情况再次动员未上学的学生。农民生活困难,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上学更少;即使上学,也往往读个初识就辍学,在家纺线、做家务。所以后戴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常常不足80%。

后戴小学于1964年创办耕读小学,以期把不能上全日制小学的学龄儿童(基本上都是女生)组织起来学习,每天下午学习2个小时。这种办学形式,既不影响学生承担家务或副业劳动,又能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入学率。耕小教师从农村知识青年中选拔,实行半耕半教。两年后,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学生逐步转入全日制小学,耕读小学退出历史舞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育秩序混乱。教师遭到错误批判。正规的教材被作废,考试和升留级制度被取消。普遍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所谓“开门办学”。

后戴大队小学  1968年,后戴小学下放到大队,更名为后戴大队小学。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进驻和管理学校。《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成了小学各年级的主要教材。是年,唯亭中学1个初中班下伸到后戴村,5名教职工携带课桌椅、黑板、教具等来后戴大队办中学,招收60多名初一学生。后戴小学便更名为后戴大队学校,学制为七年。

后戴完全小学校  1978年8月,后戴初中单独设校,小学恢复6年制,校名更正为后戴完全小学校,有5个班级、195名学生、7名教师。

1997年8月,后戴小学校址迁至后戴村北,占地面积6314平方米,成为初具规模的农村完全小学。新建校舍34间,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操场及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0多万元。有班级11个、学生452名、教师16名。学校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电脑16台、投影仪11台,还有整套自然实验器材及广播设备。

四、戈巷小学

创办于民国3年(1914)2月,校址在唯亭乡戈巷村。创办初设在吴巷村,名为唯亭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校。5年4月,由吴县第二学区管辖,称唯亭乡立第四国民学校。不久校舍迁移至角直滕上村。12年8月,由第六学区管辖,称唯亭乡立第四初级小学校。13年春,校舍迁回戈巷村。16年8月,复由第二学区管辖,更名为唯亭乡立戈巷初级小学校。17年8月由第八学区所辖,更名为戈巷初级小学校。23年,学校属吴县第三学区管辖,校长为潘钜芬。后任校长还有汤炳枢、霍兴邦等。

60年代末曾一度设初中班,70年代初中单独设校后,小学恢复6年制,为农村完全小学校。

五、夷陵小学

创办于民国初期,校址设在唯亭乡夷陵山(唯亭山),借重元寺庙屋,为乡立初等小学校,归吴县第二学区管辖。民国12年(1923)8月,由吴县第六学区管辖。17年8月,仍为第二学区管辖,名为唯亭乡夷陵初级小学校。学级编制为单级,在籍学生近80人,经费年500元。23年,学校为吴县第三学区管辖,校长周莱宣。抗日战争爆发前,李南山任该校校长,学校环境较前改善。教师自制挂图和动植物标本,开展“实现教学”。还举办学艺竞赛,得到学区嘉许。任过的校长还有唐韶声等。

夷陵小学建国初为夷陵乡小学,1957年唯亭撤区建乡后称唯亭乡夷陵小学,为完全小学。

60年代末设初中班。70年代初中班级另外设校,夷陵小学恢复为6年制农村完全小学校。

六、其他小学

基督教单级初小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祁村的基督教堂附设基督教单级初小学校,由苏州监理工会安逖生(美国人)负责上课。民国28年(1939),学校被日军炸毁。

天主教单级小学  民国4年(1915),唯亭镇东天主教堂设,负责人为章忍彰。

唯亭工学团  民国25年(1936)秋天创办,团址设在镇西的一座古庙里。一座小庙,一个教员,集合了一群儿童(20多人),唱歌、识字。唯亭工学团先后负责人有蒋思安、姜一平(又名姜逸萍)、陈立平等。姜一平原为煤炭店徒工,家赤贫,自幼好学,在唯亭工学团一面教学,一面继续写稿和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生活十分清苦,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庙前庙后种些蔬菜。有菜时,吃菜糊面;无菜时,吃盐水白汤面。有时,一碗咸菜吃几天,把清苦的生活作为一种锻炼。(其事迹详见《人物传略》)

施家浜小学  民国36年(1947),根据中共苏州工委的意见,中共苏州地下党员汪荣生(唯亭人)在施家浜创办。解放前夕,张友聚、沈池洲、胡尊贤等地下党员被安置在该小学任教。施家浜小学在80年代撤销。


第三节  幼儿教育

20年代初,唯亭小学附设幼稚班,辟学校一角自成一体。沦陷时停办。抗日胜利后,幼稚园随学校恢复而重设。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唯亭中心小学设2个幼儿班,入园幼儿近40名。1952年唯亭小学增设分校,在分校增设2个幼儿班。1958年,唯亭的后戴、戈巷、悬珠、陵南、阳澄等村先后办起幼儿园(班),性质都属民办。中心校幼儿园添设了木滑梯、勒木架、秋千等大型玩具。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办幼儿园(班)停办,教学设备大量损坏。一些幼儿教师被调到小学任教。1969年,唯亭小学恢复附设幼儿班。1981年起唯亭乡贯彻《幼儿教育纲要》,采用村集资、乡补助的办法,新建与扩建园舍。1983年后,幼儿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班设大、中、小班。1994年10月,唯亭小学搬迁新校址,原校园专辟为幼儿园,设6个班级(大班3个、中班2个、小班1个),人园幼儿达198名,有幼儿教师12人。园内操场用水泥铺设,午睡室全部为单人高低床,新添置多功能滑梯、海洋球大型玩具,并植树绿化,创造整洁、幽雅的环境。各村办幼儿园亦有配备了秋千、翘翘板等。

至1999年,全镇有幼儿园23个,计33个教学班,入园幼儿达754名,入园率97.4%,共有幼儿教师39名(详见表4-1-4)。

表4-1-4唯亭镇1999年幼儿园(班)基本情况表

(班)

其中

在园幼

儿总数

其 中

大班

中班

小班

混合班

班级

幼儿

班级

幼儿

班级

幼儿

班级

幼儿

中心校

6

6

0

198

3

116

2

62

1

20

0

0

12

戈巷

1

0

1

29

0

0

0

0

0

0

1

29

1

泾上

1

0

1

19

0

0

0

0

0

0

1

19

1

施家

1

0

1

23

0

0

0

0

0

0

1

23

1

束桥

1

0

1

15

0

0

0

0

0

0

1

15

1

双泾

1

0

1

18

0

0

0

0

0

0

1

18

1

后戴

1

0

1

20

0

0

0

0

0

0

1

20

1

复兴

1

0

1

32

0

0

0

0

0

0

1

32

1

三庄

1

0

1

34

0

0

0

0

0

0

1

34

1

祁村

1

0

1

45

0

0

0

0

0

0

1

45

1

双厍

1

0

1

20

0

0

0

0

0

0

1

20

1

双圩

1

0

1

23

0

0

0

0

0

0

1

23

1

项田

1

0

1

12

0

0

0

0

0

0

1

12

1

陵南

3

0

3

58

0

0

0

0

0

0

3

58

3

青灯

1

0

1

28

0

0

0

0

0

0

1

28

1

朱家

1

0

1

23

0

0

0

0

0

0

1

23

1

浦田

2

0

2

42

0

0

0

0

0

0

2

42

2

元珠

2

0

2

27

1

11

1

16

0

0

0

0

2

后港

1

0

1

19

0

0

0

0

0

0

1

19

1

马湾

1

0

1

16

0

0

0

0

0

0

1

16

1

荡浪

1

0

1

21

0

0

0

0

0

0

1

21

1

阳澄

2

0

2

36

1

14

1

22

0

0

0

0

2

永久

1

0

1

20

0

0

0

0

0

0

1

20

1

合计

33

6

27

778

5

141

4

100

1

20

23

517

39


第四节  中  学

一、唯亭中学

解放前唯亭无中学。小学毕业后能报考苏州市中学的学生极少,多数就此失学。解放后,唯亭区人民政府为了满足失学青年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于1951年秋创办了初中补习班,校址在东街的关帝庙里,共有2个班级、60多名学生,教师由唯亭中心小学教师兼任。1953年秋撤班,部分学生转入吴县鲁望中学(甪直)继续学习。

吴县唯亭初级中学  1956年9月,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唯亭初中校址设在唯亭镇中街,学生来源于唯亭、跨塘、斜塘、车坊、胜浦等乡镇,远的还有来自无锡县硕放镇的。学校开办初,只有2个初一班,学生120名,教师5名。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6个班级、217名学生、19名教职工的双轨制初级中学。初办时,学校的教学设施极为简陋,校舍建筑面积仅1131平方米,运动场地只有一片篮球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学校教育陷于瘫痪。1968年3月,学校恢复上课。同年9月,恢复招生,共招2个初一班,130名学生。初中学制缩短为2年。以工人和农民为主要成员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并领导学校的政治运动和教学工作。

吴县唯亭中学  根据当时“高中不出公社”的要求,1969年,唯亭初级中学开办高中班,在甪直中学高中部就读的唯亭籍学生返回唯亭继续学习,学校也随之更名为吴县唯亭中学。高中学生不足30名,高中学制也缩短为2年。全校有7个初中班(包括农村初中)和1个高中班,有学生350名、教职工33名。

1969年3月,取消校长负责制,成立唯亭中学革命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批判所谓的“三中心”(即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出现“学生走出去”、“教师请进来”、“工人、贫下中农上讲台”、“语文搞社会调查”、“史地编乡土教材”、“物理讲三机一泵”等怪诞现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1978年后,唯亭镇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唯亭中学教学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从1982年至1984年,乡政府先后拨款53万元,建造3幢教育楼,面积为2452.3平方米。1985年,唯亭中学有16个班级(其中高中6个班),867名学生,58名教职工。1986年建造1幢4层教职工宿舍楼,面积为458.4平方米。1989年又建造1幢3层学生宿舍楼,面积为1093.5平方米。到1993年底,学校已拥有21个初中班,8个高中班,学生人数达1500名,教职工120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中学了。

从1992年下半年起,由于班级和学生数的激增,原有校舍、教学设施和体育场地等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镇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在312国道以北金埂岸西侧,原唯亭村田块上,分两次征地近百亩,建设新的唯亭中学。工程共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建造教学楼,包括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总面积5147.2平方米,辅助用房508.5平方米。第一期工程于1994年4月竣工。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学  1994年4月,吴县唯亭中学更名为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学,并由原校址搬迁至新校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十分关心唯亭中学新校舍的建设,专项拨款1000余万元用于高中部的基建和配套设施。1996年,学校由原来的三轨制高中发展成六轨制高中。

第二期工程,建造高中部教学楼,面积为2405.8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共4幢),面积为4152.2平方米;餐厅,面积1053.8平方米;还有辅助用房及自行车棚等。二期工程于1995年11月开工,1997年10月竣工。

第三期工程,建造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建筑面积939.25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幢,1998年7月开工,10月底竣工。

1996年,唯亭农村行政村设立的初中全部撤销。至1999年底,唯亭中学共有17个初中班,15个高中班,学生总数达1563名(其中初中863名、高中700名),教职工124名。唯亭中学已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三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一幕(银幕)”进教室,有成套闭路电视设施和卫星天线;有装机容量为30台电脑的计算机房,有备有60台英文打字机的打字机房,有设有60只座位的语音室;有备有1架钢琴、多架风琴、手风琴的音乐室;生、理、化实验室配有72万元总资产的实验器材及模型;图书室藏书为1.7万册。校园绿化总面积为25000平方米。

1994年至1996年连续3年,唯亭中学先后被评为吴县、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文明单位。

1986年,唯亭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颜建良在高考中取得苏州市文科总分第一名,荣获李政道奖学金。

1984年和1992年,学生吴建民、吴卫国先后被入选为空军飞行员。

唯亭中学历任校长(或主要负责人)有:周大文、唐毓珍、于炳中、贾碧薇、汤志新、顾维嘉、陆晋之、施云龙、李福康、吴坤渊。

其录取高校、中等专业学校人数见表4-1-5。教师经济待遇见表4-1-6。

表4-1-5    唯亭中学1978年~1999年录取高校、中等专业学校人数统计表


年份


录取总


人数


高校


中等专业学校及重点高中


备注


本科


专科


高中专


重高


初中专


中师


中技


1978


19


3


5


5



1


5


1983年因二年转三

年制,故没有高中

毕业生参加高考


1979


51


10


5


18


 


8


10



1980


32


9


6


5



8


4



1981


56


17


8


23



4


4



1982


44


28


3


11



1


1



1983







0


0



1984


47


16


12


12


3


0


2


2


1985


58


21


16


8


4


1


6


2


1986


31


2


4


13


8


1


3


0


1987


52


23


9


0


2


8


5


5


1988


39


8


17


2


8


4


0


0


1989


24


3


6


4


3


4


2


2


1990


20


0


4


1


7


5


2


1


1991


27


4


13


3


0


4


2


1


1992


12


1


3


3


1


2


2


0


1993


119


9


72


8


6


21


3


0


1994


140


0


32


0


8


75


9


16


1995


219


2


35


0


6


102


8


66


1996


240


9


56


1


8


137


10


19


1997


256


3


29



11


140


4


69


1998


277


3


18



14


157


2


83


1999


326


88


86



8


109


11


24


合计


2089


259


439


117


97


792


95


290

 

表4-1-6        唯亭中学1988年~1999年教师经济待遇情况表


年份


人均月收入(元)


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数


公办教师


民办教师


1988


154.3


62.7


0


1989


160.4


75


1


1990


184.3


146.7


3


1991


186.9


180


0


1992


215.3


187.1


3


1993


310.8


271


5


1994


470


370


3


1995


491.2


468.5


0


1996


511.1



1


1997


675.2



0


1998


766.4



0


1999


884.3



0

 

二、农村初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镇(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源增长迅速,至60年代末,一些农村中的完小普遍增设初中班(当时俗称为“戴帽中学”)。后来,农村中的初中班逐步与小学分离,单独设校。

1968年,唯亭中学将1个班级(包括办公桌、课桌椅等),5名教职工,下伸至后戴大队,并招收50名初一学生,以后逐步演变成后戴初中。不久,陆续开办陵南、戈巷、阳澄、元珠、祁村、施家、复兴、浦田、泾上、双泾等村的初级中学。这类中学,开始称“戴帽中学”,后改称“片中”。“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类中学普遍取消入学考试,采取优先推荐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的办法。1977年9月,后戴、戈巷、陵南三初中开办高一班,学生共120多名。翌年9月,这3所农村初中的高一班撤销,所有原高中班学生转入唯亭中学高二班继续学习。

1996年9月,唯亭镇所有农村初中撤并,学生全部转入唯亭中学(见表4-1-7)。

表4-1-7               原唯亭镇各农村初中学校情况简表


学校


名称


设校


撤校


最高峰


学生数


(人)


时间


班数


(个)


学生数


(人)


时间


班数


(个)


学生数


(人)


祁村


1968年9月


2


80


1986年9月


1


45


90


陵南


1968年9月


2


80


1996年9月


2


70


290


戈巷


1968年9月


2


75


1986年9月


2


80


200


元珠


1968年9月


2


102


1988年9月


1


51


102


后戴


1968年2月


2


90


1996年9月


2


90


150


阳澄


1968年9月


1


40


1988年9月


2


90


150


施家


1970年9月


2


80


1977年9月


2


80


90


双泾


1976年9月


2


90


1982年9月


2


90


90

 

三、公社农业中学

唯亭公社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9月。有3个班级,120多名学生,9名教师。农中办有镜片厂,经营5亩地,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学生半耕(工)半读,基本实现“三自给”(学生伙食费、学杂费、书簿费自给)。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农业中学于1961年停办。


第五节  民众教育

一、民众教育馆

原称通俗教育馆,又称吴县第五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民国19年(1930)8月创办,地址在唯亭镇西城隍庙内(今马铁厂址)。有职员5人。首任馆长陆恩荣(由县长委任),后有陆友益等继任。馆内设民众识字班、民众茶室、奕棋室、乒乓室、书报阅览室等,还有个体育场。全年经费2400元。

30年代,民众教育馆在普及唯亭的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作为。


筹建翁照垣纪念亭  民国21年(1932)7月15日,由民教馆发起筹建翁照垣将军(19路军驻唯亭156旅旅长)纪念亭(见图21)。同年11月竣工,12月4日在民教馆体育场举行落成揭亭典礼,盛况空前。以下为《苏州明报》刊载的

  图21

翁照垣纪念亭落成消息。

附1:唯亭人不忘翁照垣为建纪念亭

唯亭第五民众教育馆昨日函邀地方绅士,举行交谊会。席间由该馆馆长陆友益建议,谓十九军一五六旅旅长翁照垣将军,自吴淞退后,即戍驻唯亭,对地方事业,辅导极多,军民感情,颇为融洽,且其抗日历史尤为不可埋灭,今以调闽剿匪,遽贼远离,应请在席诸父老慷慨捐款,为翁将军建立纪念亭,以志纪念。当经全体赞同,由朱焕章、江是卿、孙廷樑、归文兴、方品斋、陆友益为发起人,决定建地点在民教馆体育场,至于建筑设计及经费额数,俟组筹备委员会再议。

(民国21年(1932)7月16日《苏州明报》)

附2:翁照垣将军纪念亭

纪念之道亦多矣,铭之鼎彝,镌诸金石,甚或御寇以名其城,胜敌以名其子,皆所表示不忘。翁照垣将军,誓死抗日,保障东南,其功足以灾梨汗史,百世流芳矣。初无待于人民之建亭立后,历后始克名传后世也。

惟是礼失而示诸野,春秋褒贬,不若民众口碑之广且速,以秦桧之奸,使无铁像植于西子湖边,则不能至今深入妇人孺子之心。诛奸如是,表忠亦然,唯亭之建立翁将军纪念亭,虽与秦桧像忠奸异趣,而其能使家喻户晓,永识不忘则一也。

世末有不顾其名能留后世者,特于香臭之分,辨之不明耳。故历古迄今,能使人钦敬者少,能使人憎恶者多。民国以来,尤鲜有足以流芳百世者,有之惟抗日一役之诸将士。今唯亭为翁将军建亭,殆亦风效法之微意欤。记者请改明词以赠曰:“翁亭下,有国人过此,仔细思量。”

(民国21年(1932)12月6日《苏州明报》)

附3:唯亭翁照垣将军纪念亭落成

唯亭民众募建之翁将军纪念亭已于上月终全部竣工。前日(四日)落成典礼于唯亭民教馆体育场。布置井然,由驻防本镇水公安队巡官路文琳率队维持秩序,下午二时开会,由民教馆陆馆长主持,到有邹县长(王佑之代表),茅公安局长(韩迹贤代表),彭教育局长,及各机关代表三十余人。首先主席报告筹备建亭经过,后由县长训词,继由各代表演说,均甚精采。当举行揭幕时,爆竹竞鸣,亭幕徐展,在会民众一见翁将军肖像,莫不欢呼,群致敬礼,足见翁将军功在人心,民不能忘也。

(民国21年(1932)12月6日《苏州明报》)

注:1937年11月唯亭沦陷,唯亭西庙(民教馆)为侵华日军分队驻地,“照垣亭”被日军砸毁。

实施农村教育  民国21年(1932)5月,吴县第五民教馆与驻唯亭19路军训练班政治部,组织前线扩大识字运动委员会,宣传区域包括太仓、昆山、苏州等地。11月,唯亭民教馆办农村实验区于泾上乡,实施农村教育。

开展宣传联谊  民国22年(1933)1月1日上午,唯亭镇各机关团体联合在民教馆演讲厅举行清洁大扫除运动,举行中华民国成立纪念及国历宣传。下午,由民教馆举办乡民众篮球赛。9月,唯亭民教馆特邀名震苏沪的苏州白雁乒乓球队来唯比赛。同年,唯亭民教馆在其书报阅览室宣传唯亭明代抗倭、抗清义士,反响强烈。《苏州明报》特将其宣传内容刊发,兹录于下:

唯亭下塘庙堂泾牛尾娄,明季崇祯十七义士墓。明季朱质,字少川,先贤宋徽国公后裔,性刚直,有臂力,好义侠,时里中为倭寇出没,质率乡民据险扼要,保障一方,民感其德,称为义士。崇祯十七年六月十三日,抗敌殉难,由里人稿葬于唯亭下塘堂泾牛尾娄。又(一)明嘉靖间陆金,唯亭乡章祈人,捐资筑陆金坝以拒倭。(二)同时,俞某,唯亭人,拒倭死节,其娉妻张关清,守贞终老。(三)同时,朱质,唯亭人,据险扼要,保障一方,为奸民所害。(四)明末时,蔡佩甫,唯亭乡金家庄人,乙酉起义,战死葑门城下。(五)同时,俞六,唯亭人,不从剃发,自缢死。(六)同时,进士盛王赞,唯亭阳城人,因南都破后,削发为僧,避居阳城,课村童自给,以终天年。

(民国22年(1933)8月5日《苏州明报》“唯亭民教”)

民国22年(1933)12月,吴县农民教育馆唯亭演讲所有5处,分别设在唯亭镇、后戴、戈巷、唯亭山、外跨塘(外跨塘当时属唯亭区)。

二、识字运动

民国19年(1930)8月,唯亭创立吴县第五民众教育馆,负责管理所属的民众识字班。据统计,吴县第九区唯亭镇及夷陵、悬珠、问潮、阳澄、致和等5乡,共办民众识字班17个,参加识字学习的学员约600多名。

民国20年(1931)4月,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举办识字运动宣传周,并发布告各界民众书。唯亭镇热烈响应,掀起识字运动高潮。驻唯亭的19路军训练班政治部,鉴于前线战事告一段落,即召开前线扩大识字运动筹备会,参加者有156旅旅长翁照垣、省教育厅社教科科长俞庆棠和吴县第九区区长等。

民国21年(1932),在后戴区的后戴初小设后戴民众学校,校长为金存堤。在戈巷村戈巷初小设戈巷民众学校,校长为潘钜芬。开办民众识字班。

民国25年(1936)5月,吴县第九区(今属唯亭境内)办的民众识字班有:唯亭镇民众识字班(在镇东市,主任为李仲英)、夷陵乡水东村民众识字班、夷陵乡唯亭山村民众识字班、青墩头村民众识字班。泾上村民众识字班分别设在水东村、唯亭山村、青墩头村、泾上村,主任都由顾国钧担任。悬珠乡4个民众识字班,其名称分别为肖泾村民众识字班、富宅村民众识字班、悬西镇民众识字班和陆泾村民众识字班,分别设在肖泾村、富宅村、悬西镇、陆泾村。马筱香任这4个班的主任。问潮乡有3个民众识字班:后戴区村民众识字班、祁村民众识字班和杨家厍民众识字班,班址分别在后戴村、祁村和杨家厍。主任由奚荣堂担任。致和乡办有3个民众识字班:施家浜村民众识字班、戎巷村民众识字班、宋家浜村民众识字班,分别设在施家浜村、戎巷村、宋家浜村。主任为王庠义。此外,在中澄村设中澄村民众识字班,主任为王质甫;在沙区村设沙区村民众识字班,主任为史鹤卿。

民国35年(1946)8月,唯亭一带开展扫除文盲、提倡识字的宣传运动。当年《扫除文盲歌》在唯亭一带传唱。

扫除文盲歌

——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宣传

阿毛年三十,一字也不识;笑话闹的多,可怜又可耻。

新年贴春联,字体偏倒置;人家看好笑,自身却不知。

保甲开大会,出席须签名;阿毛不会写,只好打手印。

人向他借钱,钞票共千元;到了还账时,百元收下算。

亲友结婚日,不识请帖字;喜酒初五期,初七才去吃。

妻子病重了,带信给儿子;叫他速寄钱,难找人写字。

邻人借东西,墙上画个圈;账目算不清,物品怎还原。

进城找亲戚,住在中街路;门牌十八号,半天寻不到。

街头人看报,看得有味道;阿毛凑上去,却莫名其妙。

他高兴游山,忽见悬木牌;上面书警语,苦煞认不得。

尽管向前走,被守兵拿获;关了七昼夜,无辜牢狱灾。

想到无知人,受苦又何该;阿毛下决心,读书好安排。

进成人补校,肄业已半年;认识许多字,会写又会算。

不受人欺笑,不遭人白眼;环境能应付,处处都方便。

世间无难事,就怕专心干;读书识字好,阿毛作模范。

                        (民国35年(1946)8月3日《大江南报》)

三、扫盲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逐步深人,群众性的扫盲运动也在社会上开展了。唯亭乡政府成立扫盲办公室,设立专职扫盲辅导员,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也积极投入扫盲运动。全乡村村办夜校,有的还采取送字上门,包教包学等形式。唯亭乡出现“子扫母盲,夫扫妻盲,夫妻同上夜校”的动人局面。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开展突击扫盲运动,举办速成学校、红专学校,唯亭公社扫盲工作受到省和县的嘉奖。1960年6月,唯亭乡扫盲辅导员戴春柏光荣出席了全国教育、文化、体育、新闻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76年~1982年,唯亭公社开展以扫盲为主的农民业余教育。公社成立业余教育办公室、设立专职辅导员。为奋战3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办公室增添半脱产辅导员3名。全公社按生产片划为五大扫盲片。各生产大队建立扫盲领导小组,每个大队都办了若干个扫盲班,采取“农闲复学、农忙停学”的办法。入学对象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文盲,教材一律采用省编《农民识字课本》。共聘请扫盲教师70多名,组织2101名学员参加脱盲学习,其中2098名参加考试合格脱盲,使全公社非盲率达到85.4%。1981年春,唯亭公社经吴县人民政府验收合格,为基本扫除文盲公社。

四、文化补习

唯亭成人教育,始于民国17年(1928)冬开办的唯亭山乡民众夜校。由于主持人的更替,开办不久就停顿了。后来开办了两所民众夜校:一所是由苏州垂裕民教会委托唯亭山服务处主办的垂裕民众夜校,另一所是夷陵民众夜校。两校共有78名学生,平均年龄16岁。教员由服务处干事分任,课本用民众教育千字课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人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不断发展。50年代唯亭镇工会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农村也相继办起了冬学。广大工人、农民都能自觉人学。以后,镇业余学校开办高小和初中班。1952年,唯亭区组织农村开办民众识字学校。从季节性办学转为常年办学,教育对象都为青壮年农民。他们白天参加农业劳动,晚上提着桅灯上民校学习。几年中,在民校和职工业余学校中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其中有一批人被培养成了干部。一部分青年学员通过文化学习,觉悟迅速提高,志愿应征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唯亭公社1981年基本扫除文盲后,为巩固扫盲成果,各村又举办了业余高小班,在乡镇企业中开展初中文化补课工作。公社农科站成立农业技术学校,开办江苏省农业技术广播学校唯亭教学班,培训对象为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农技员。同时各大队也都开办农技班,培训生产队农技员。1981年至1982年,共组织283人参加业余高小班学习,组织社队企业职工参加机械识图、织机保全、财务会计等职业技术班学习,受训人数达1248人次。

五、成教中心校

1985年6月,唯亭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校址在河南街东首(原唯亭变电所址)。由7间旧房改建成大小教室和办公室各1间、生活用房2间,建筑面积为216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为1.2亩。学校成立校委会,第一任校长由镇长兼任,设专职副校长(即成教辅导员)1名。

1994年9月,成教中心校迁至原唯亭中心小学旧址。校园面积为1.5亩,有3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为420平方米,有4间教室、1间大办公室和1间活动室。

1995年9月,成教中心再度搬迁至镇政府机关大院后楼,1998年11月重迁至原唯亭中心小学旧址。

成教中心校建立后,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全镇干部、企业职工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人员参加政治、文化和各类技术培训。建校初期,每年培训1400至2000人次,后来增加到3000多人次。1993年开始,建立村、厂文化技术学校(属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分校),培训人数大幅度增加。至1997年,达到7893人次,占全镇总人口的24.5%。培训种类除了政治、文化和常规农副业技术外,还举办过纺织类、化工类、机械类的工业技术培训班,举办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管理类的培训班,举办过网箱养鱼、围网养蟹、蚕桑技术、农业三高新技术等农副类的培训班。唯亭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于1998年11月,经苏州市主管部门验收,评为苏州市合格成人教育中心校。

从1986年开始,开办过2期企业管理和1期财务会计电视中专班、4期经济管理大专专业证书班以及1期化工工艺全日制(4年制)中专班、1期蚕桑职业高中班,共为镇村两级培养了199名中级技术管理人才(见表4-1-8)。

成教中心校在发展各类培训班的同时,还承担了全镇各村、厂分校的培训业务辅导工作,是全镇成人教育的培训中心、教育中心和辅导中心。


 

表4-1-8          唯亭镇1988年~1999成人办学教育一览表


年份


培训总量


学历教育


初等教育


各类初等


技术教育


政治思想


教育


社会生活


教育


教育费用(万元)


专职教员


网络建设




其中


成教中心


大专


(中专)


职高


总计


其中


总数


其中




















拨款


办学


收人










1982


0


0


0


0


0


0


0


0


14


237


4


197


0


0


0


0


0.1


0.1


0


1


0


1


0




1983


0


0


0


0


0


0


0


0


13


316


12


278


0


0


0


0


0.1


0.1


0


2


1


1


 




1984


0


0


0


0


0


0


0


0


8


188


16


635


0


0


0


0


0.1


0.1


0


1


1


0


0




1985


42


1411


27


831


0


0


0


0


9


231


28


714


13


446


0


0


2.5


2


0.5


1


1


0


0




1986


45


1709


33


1382


0


0


1


17


7


154


21


698


16


846


0


0


0.5


0


0.5


2


1


0


1




1987


45


16914


36


1415


0


0


1


17


6


98


23


731


17


848


0


0


0.5


0


0.5


2


1


0


1




1988


55


2103


44


1669


0


0


2


32


11


561


23


874


14


636


0


0


1


0


1


2


2


0


0




1989


56


2021


40


1510


0


0


2


32


4


135


33


1012


17


842


0


0


1.5


0.5


1


3


2


1


0




1990


98


2937


25


1174


0


0


2


32


51


894


35


1464


10


557


0


0


0.5


0


0.5


3


3


0


0




1991


52


2052


25


1160


1


26


3


42


1


41


36


1306


8


562


0


0


1.1


0.1


1


3


3


0


0




1992


64


2538


19


785


1


24


4


63


1


34


49


1975


8


356


0


0


1.5


0


1.5


3


3


0


0




1993


126


5573


36


1530


2


52


3


48


0


0


95


4374


16


779


10


320


1.5


0


1.5


3


3


0


0


8


29


1994


117


4909


43


1557


1


36


1


24


13


135


76


3727


20


531


6


456


1.5


0


1.5


2


1


0


1


10


29


1995


140


5912


42


1958


1


36


0


0


5


160


96


4308


18


675


20


733


1.5


0


1.5


2


1


0


1


14


29


1996


125


6028


35


1564


1


36


0


0


0


0


87


4575


19


734


18


683


2


1.5


0.5


2


1


0


1


14


29


1997


137


7839


81


2387


1


37


0


0


0


0


89


5146


26


1724


21


932


3.5


0


3.5


2


1


0


1


14


29


1998


117


6231


30


2925


1


37


0


0


0


0


62


4124


42


1434


12


636


5.5


0


5.5


1


1


0


1


5


29


1999


101


6852


32


248


2


87


1


14


0


0


76


5127


5


304


17


1320


18.5


12


6.5


1


1


0


0


5


29

注:村、厂文化技术学校都配一名兼职教育干部,一般由技术干部或村会计、共青团支部书记兼任。教室一般都是一室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