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镇域)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清

    跨塘地区清代属习义乡孝廉里,陈公乡金栖里部分都、图。

    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

    习义乡孝廉里在城外东。长洲县旧管都三,今仍之。

    东二十二都正扇

    塘十二图:傅宅、王墩、庵浜、深泾、下甲溇。

    塘十四图(阳城湖滩):田家溇、北溇。

    塘十五图(阳城湖滩):横泾港、薄巷、沈巷港、堰荡、翁家浜、庄家荡。

    塘二十七图:黄泥溇、西南村、张泾湾、能溇。

    塘二十八图(阳城湖滩):中行村、乌盆泾、九千浜、苏家港。

    东二十二都副扇

    塘十七图(阳城湖滩):朱家簖

    塘二十三图:西王墩、王巷桥(东)、百子溇、秋溇、东王墩。

    西二十二都正扇

    塘一图:东张泾、西张泾、蠡塘(西)、徐家村、徐家堰、孟下、毛庄桥(东)。

    塘三图(阳城湖南滩):汤家港、后巷里、古溇、朱秀浜。

    塘五图(阳城湖南滩):横泾、小吴泾、顾家巷、陆家圩厍。

    塘六图(阳城湖南滩):了前、汶上、下旺浜、义日、九曲港、蚱蜢泾。

    塘七图:朱泾头、望泾浜、前庄村、殷家坟头。

    塘十图(阳城湖南滩):北泗、南泗、卢浮泾、后泾港、馒团溇、车塘湾、居泾浜。

  塘二十四图:大吴泾、横港桥。

    西二十二都副扇

    塘二图(阳城湖南滩):唐巷浜、陈八娘村、陆家庄、南水巷、北水巷、古楼桥、朱家庄桥、薄家浜、吴泾桥。

    塘四图:下雉渎,戴家村、朱泾头、泥桥浜、永庆桥(俗名外跨塘桥)、龙渭桥、吴泾、楼下。

    塘八图:车渡浜、南吴村、徐婆浜、南庄村、纲巾浜。

    塘九图:尖圩、韩家舍、宋庄、方泾、卢浮泾。

    塘十一图(阳城湖南滩):????城,茅塔。

    塘二十五图(阳城湖南滩):范庄、杨家庄、金巷、南泗、表沼湖。

    塘二十六图(阳城湖滩):蛟郎、横塘。

    二十三都正扇

    塘五图:唐家浜、倪家浜

    二十三都副扇

    塘六图:李王庙前、划船稍、褚泾桥、孝廉桥、土公浜、张巷浜。

    塘七图:王家浜、史家桥、朱家村、唐庄桥、张店桥、瑶浜、猛将港、和丰港、郭家浜、秋家浜。

    塘八图:王家庄、毛泾浜、田家浜、赵家村、孟巷、严家浜、深泾浜、苏母

浜。

    塘十图(阳城湖南滩):丫头浜、莲花浜、金西圩。

    陈公乡金栖里在城外东南。长洲县旧管都三,今仍之。

    二十四都正扇

    二十一图(金泾渰北滩):东沿村。

    二十二图:华氏浜、北顾村、华宅前、蒋巷村、西庄。

    二十三图:竹园浜、吴阡浜、圩田村、万宁荡、俞桥、陶家浜、西过。

    二十四都副扇

    二十四图(金泾渰北滩):南斜庄、北斜庄、官开泾、庵浜、郭家浜、蠡塘口。

    二十八图(金泾渰北滩):琚巷村、陆金坝。

    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

    习义乡孝廉里  全在县东管都三(东二十二都领图二十、西二十二都领图

十四;二十三都领图十七,旧县志之长洲县旧管都三,今隶属焉)。

    东二十二都

    十二图(离城二十五里):傅宅、深泾、下田溇(田一作甲)、王墩、庵浜(以上原有)、惠家浜、西横港、小溇里(以上新补)。

    十四图(阳城湖滩,离城二十四里):田家溇、北溇。

    十五图(阳城湖滩,离城二十六里):横泾港、排年溇、翁家浜、庄家浜、西濮港、堰荡、蒲巷(“蒲”旧县志作薄),沈巷港(以上原有)。

    十七图(阳城湖滩,含以下十八图均离城二十七里):朱家簖。

    二十三图(离城二十五里):东王墩、西王墩、王巷桥东、秋溇、钱家溇、百子溇

    二十七图(离城二十六里):龙溇、西南村、张泾湾、黄泥溇

    二十八图(离城三十里):中行村、九千浜、乌盆泾、苏家港、吴家田。

    西二十二都

    一图(离城十八里):徐家堰、顾家场、叶家场、毛庄桥东、东张泾、西张泾、六泾、蠡塘西、囊下(以上原有)、徐家场、前一图村、后一图村、高浜(以上新补)。

    二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十五里):薄家浜、谢家浜、陈八娘村、陆家浜、吴泾桥、前薄浜、曹家村、三家村、南水巷、北水巷、朱家庄桥(以上原有)、唐家浜、古娄郎、朱家泾(以上新补)。

    三图(阳城湖滩,离城十八里):古娄郎(“古”原作“吉”今订正),米秀浜、汤家港、后巷、横泾(分中东西三村以上原有),蒋家庄、西南村、后湾(以上新补)。

    四图(离城十二里):跨塘镇、戴家村、顾家巷、龙渭桥、泥桥浜、下雉渎、吴泾、楼下、朱泾头(以上原有)、鱼池岸(新补)。

    五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十八里):小吴泾、顾家巷、陆家圩厍、横泾庙前。

    六图(阳城湖南滩,离城二十里):彭家浜、下旺浜、天前(警区册作庙前)、

了前(原作“丫”讹,今订正)、九曲港、横塘郎、蚱蜢泾、叉口(以上原有)、汶郎、下阳浜东村、下阳浜西村(以上新补)。

    七图(离城十八公里):朱泾头、殷家坟头、前庄村、望泾桥(以上原有)、杨家庄、娄下村、纲巾浜(以上新补)。

    八图(离城十五里):车渡浜、纲巾浜、南吴村、朱泾头(有东西二村)、徐婆浜、南庄村(以上原有)、罗敷泾(新补)。

    九图(离城十四里):韩家舍(舍原作人讹今订正),卢福泾(今警区册作罗

敷泾)、九亩角、方泾、宋庄、尖圩(以上原有),田上村(新补)。

    十图(阳城湖南滩,离城二十二里):张泾头东村、后泾港、卢福泾、馒头娄、车塘湾、南泗、北泗(以上原有)、居泾浜、????城、东泗(以上新补)。

    十一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十三里):东荡村、西荡村、毛塔、西村、林家舍、????城(以上原有),浜上村、湾里村(以上新补)。

    二十四图(离城十五里):龙渭河、横港桥、大吴泾。

    二十五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十二里):青沼河、杨家庄、南泗、范庄、金

巷。

    二十六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十六里):西泗、蛴郎、横塘(以上原有)、渔家浜、油车浜、西庄村(以上新补)。

    二十三都

    五图(含以下六图,均离城五里):钥匙浜、倪家浜、黄泥溇、朱泾、唐家

浜。

    六图:邱家浜、史家浜、张巷泾、杜家浜、土公浜、周家桥、划船梢、李王庙前(以上原有),孝廉桥(新补)。

    七图(离城七里):史家桥、张店桥、王家浜、冯家浜、郭家浜、猛将港、和丰港、六泾坝、唐庄桥、瑶浜、秋家浜(以上原有),朱家村(新补)。

    八图(离城八里):田家浜、毛泾浜、史家浜、苏母浜、王家庄、孟巷(以上原有),赵家村、严家浜、深泾浜(以上新补)。

    九图(离城八里):顾家浜、东朱村、丁家浜、杨家港(“扬”旧县志作“汤”),

褚泾、浦家巷。

    十图(阳城湖南滩,离城八里):南石桥、北石桥、金西圩、丫头浜、莲花

浜。

    陈公乡金栖里全在县东南管都三(二十四都领图三十、上二十五都领图

十七、下二十五都领图十一,旧县志云长洲县旧管都三今悉隶属)。

    二十四都

    二十一图(金泾湖北滩,离城十里):江家村、冰窨泾、东沿村。

    二十二图(离城十四里):北顾村、蒋巷村、华氏浜、华宅前、西庄。

    二十三图(离城十五里):前吴阡泾、后吴阡泾、万宁塘、西过、俞桥、圩田村、竹园浜。

    二十四图(金泾湖北滩,离城十四里):南斜庄、北斜庄、官开泾、庵浜、郭家庄、蠡塘口。

    二十八图(金泾湖北滩,离城十里):琚巷村、西村、陆金坝。

第二节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11月,跨塘地区在娄江(至和塘)以南的共和、斜庄、新华、建国属吴县斜塘乡;娄江以北,卢浮泾港以东的宋庄、方泾、范庄、双灯、西南、南泗、毛塔、桥头、新巷属吴县沺泾乡;卢浮泾港以西的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高浜、横泾、双泾、外跨塘、古娄、上楼、龙会、前庄、虹桥、古埂属吴县五潨泾乡。

    民国20年(1931)1月,跨塘地区在娄江以南的共和、斜庄、新华、建国属吴县沈浒乡;娄江以北的乡镇有:外跨塘镇、古娄乡、横塘乡、范庄乡、西泗乡、古埂乡、毛塔乡、方泾乡、戴家乡、前河浜乡、马塘湾乡、徐家沿乡,1镇11个小乡;在跨塘西部的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属吴县永安乡。是时,外跨塘集镇始属乡镇级建制。

    民国23年(1934)6月,跨塘地区在娄江以南的共和、斜庄、新华、建国属吴县凤泾乡;娄江以北有:跨塘乡,包括高浜、双泾、上楼、虹桥、前庄、宋庄;临湖乡,包括横泾、古娄、龙会、古埂、南泗、桥头;悬珠乡,包括方泾、范庄、双墩、西南、毛塔、旺巷;在跨塘西部的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属吴县永安乡。

    民国30年(1941)7月,“清乡”,跨塘地区所属乡镇未变。一度古娄为特别第三区、清乡模范区,区政府设在北水郎。

    民国36年(1947年)2月,跨塘地区在娄江以南的共和、斜庄、新华、建国属吴县龙墩乡,1948年7月,为吴县娄东乡;娄江以北的乡镇与民国23年6月相同;在跨塘西部的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属吴县娄江乡,1948年7月,为吴县娄北乡,至解放。

    附表1-2-1《中华民国元年至解放前跨塘地区乡、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表1-2-1       中华民国元年至解放前跨塘地区乡、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时 间


小乡名称


所在位置


今行政村名


民国元年


(1912)11月


吴县斜塘乡


娄江以南

共和、斜庄、跨南(新华)、建国


吴县泾泾乡


卢浮泾港以

 宋庄、方泾、范庄、双灯、西南、南泗、毛

塔、桥头、新巷(旺巷)


吴县五潨泾乡


卢浮泾港以

西

 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高浜、

双庙(横泾)、张泾(双泾)、古娄、外跨

塘镇、上楼(楼下)、龙会、前庄、虹桥、

古埂


 


 


 


民国20年


(1931)1月


 


 


 


 


 



民国23年


(1934年)6月

吴县沈浒乡


娄江以南

共和、斜庄、跨南(新华)、建国

外跨塘镇


娄江以北

 

古娄乡、横塘乡、范庄

乡、西泗乡、古埂乡、毛

塔乡、方泾乡、戴家乡、

前河浜乡、马塘湾乡、徐

家沿乡

吴县永安乡

吴县凤泾乡


跨塘西部


娄江以南


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

共和、斜庄、跨南(新华)、建国

吴县跨塘乡


娄江以北

高浜、张泾(双泾)、上楼(楼下)、虹桥、

前庄、宋庄

吴县临湖乡

双庙(横泾)、古娄、龙会、古梗、南泗、

桥头

吴县悬珠乡

方泾、范庄、双灯、西南、毛塔、新巷(旺

巷)

吴县永安乡

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


民国36年


(1947)2月


至解放


前夕

吴县龙墩乡(1948年7

月为娄东乡)


娄江以南

共和、斜庄、跨南(新华)、建国

吴县跨塘乡


娄江以北

高浜、张泾(双泾)、上楼(楼下)、虹桥、前庄、宋庄

吴县临湖乡

双庙(横泾)、古娄、龙会、古梗、南泗、

桥头

吴县悬珠乡

方泾、范庄、双灯、西南、毛塔、新巷(旺巷)

吴县娄江乡(1948年7月为娄北乡)

洋泾、板泾、倪浜、杨家门、唐庄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4月27日,跨塘地区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跨塘地区

隶属吴县阳澄区管辖。同年冬,废除保甲制,改建新乡,乡以下建行政村、

组。

    1950年3月,属跨塘地区的有娄北、跨塘、娄东、临湖、悬珠五乡。娄北乡包括倪浜、唐庄、杨家门,以及现今娄葑、陆墓镇的洋泾、板泾、东曹、虎啸、官渎;跨塘乡包括高浜、双泾、戴家、民主、团结、前庄、宋庄、虹桥;娄东乡包括共和、兵营浜、徐家浜、后月浜、盛家浜、民主、西沿村、东圩村、居巷村、新华、圩桥、和平、竹园浜、吴千浜、北古村、人民、南斜庄、北斜庄、塘里以及后划归斜塘乡的建国;临湖乡包括横泾、曹家、六介、后巷、龙会、古更、南泗、桥头;悬珠乡包括杨兴、方泾、范庄、旺巷、新洽、双墩、西南、毛塔,以及现今唯亭镇的双泾、新平。

    1950年底,吴县部分区、乡划分变动。原属娄北乡的洋泾、板泾、倪浜、唐庄、杨家门5个行政村划出,成立桥东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倪浜村;原属悬珠乡的杨兴、方泾、范庄、旺巷、新洽、双墩、西南、双泾、新平、毛塔10个政村划出,除毛塔村划归湖滨乡外,其余9个行政村成立跨东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村;临湖乡更名为湖滨乡,包括龙会、后巷、古更、虹桥、南泗、桥头、毛塔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地虹桥村;跨塘乡包括高浜、双泾、横泾、曹家、六介、戴家、民主、团结、前庄9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前庄村;娄东乡包括共和、民主、新华、圩桥、和平、人民、建国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圩桥村。

    1951年初,娄东乡更名为跨南乡,所属行政村未变。

    1956年3月,吴县部分区、乡又一次划并,跨塘地区仍属吴县唯亭区管辖,

变动情况较大。桥东乡所属范围,包括原桥东乡的洋泾、板泾、倪浜、唐庄、杨

家门5个村,和娄北乡的东曹、虎啸、官渎3个村,以及原跨塘乡的双泾、横泾、

高浜3个村。跨塘乡所属范围,包括原跨塘乡的曹家、六介、戴家、民主、团结、

前庄6个村,和湖滨乡的龙会、虹桥、后巷、古更、南泗5个村,跨东乡的杨兴、

宋庄、方泾、西南4个村,以及跨南乡的和平、共和、民主、新华4个村。原属跨东乡的范庄、旺巷、新洽、双墩4个村,和原属湖滨乡的桥头、毛塔2个村,并入悬珠乡。原属跨东乡的双泾、新平2个村,并入夷陵乡。原属跨南乡的建国、

人民、圩桥3个村,并入车坊区的斜塘乡。

    1957年撤区并乡。3月,采用以集镇为基点,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及整

乡整社合并的方式并大乡。跨塘全乡、桥东全乡和悬珠乡的范庄、旺巷、新洽、

双墩、桥头、毛塔,以及斜塘乡的人民、圩桥,合并为跨塘乡,跨塘乡人民政府驻地跨塘集镇。同年9月,正式撤销唯亭区人民政府,跨塘乡直属吴县管辖。

    1951年5月土改后,农村由农民自愿结合,组织互助组。

    1955年以自然村为单位,将互助组合并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乡建

初级社150个。

    1957年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全乡建27个高级社。

    1958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跨塘乡建立政社合一的跨塘人民公

社。并建立公社党委会。公社机关驻地跨塘集镇。农村大办食堂,实行全民

皆兵,行动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撤行政村(高级社)组,改建“营、

连”制。全社共建10个营,其中农村9个营、集镇1个营,设东、南、西、北、中5个管区,管区管辖营、连。

    1959年4月,撤管区和营、连制,改营为公社直属的18个大队,大队名称

以数字编号(1~18大队),大队以下为生产队,共335个。

    1960年,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0年3月,大队名称改数字编号为村名,建立26个农业大队,大队以下

的生产队未变。

    1961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跨塘人民公社1镇26个大队划给苏州

市郊区管辖。

    1964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跨塘人民公社除洋泾、板泾两个大队划

交苏州市娄葑公社外,其余1镇24个大队仍划归吴县管辖。

    1964年7月,跨塘渔业大队成立。

    1967年4月20日,吴县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公社由人武部管理,组建革

命生产领导小组。大队(单位)同时相应建立革命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4月,建立跨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其下属同时建立大队(单位)

革命委员会。其中,西南大队并入双灯大队,横泾大队并入杨家门大队,范庄

大队并入虹桥大队。

    1969年8月起,大队名称以数字编号(1~22大队)。

    1970年2月,建立跨塘公社党委筹建小组。

    1970年8月,恢复中共跨塘公社委员会,生产小队略有变动,但仍是335

个。

    1973年4月,西南、横泾、范庄仍分别建大队。

    1979年3月,大队仍恢复村名,全公社共24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其中新华大队改为跨南大队,横泾大队改为双庙大队,旺巷大队改为新巷大队,双泾大队改为张泾大队,渔业大队改为跨渔大队。

    1981年10月,撤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跨塘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8月,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建立乡、村、组。设立跨塘乡人民政府,25个大队(其中1个渔业大队,24个农业大队),按所处村,更为行政村名,设村民委员会,村以下按自然条件设335个村民小组。原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作为经济实体予以保留,称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简称经联会)。同时,村增设经济合作社组织,主抓村经济发展工作。

    1991年1月19日,撤销跨塘人民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成立跨塘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3年7月2日,跨塘撤乡建镇,成立跨塘镇人民政府。村级以下建置未动。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跨塘等5个乡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属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管辖。

    跨塘镇人民政府改称为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人民政府。村级以下,建置未动

    附表1-2-2《1950年~1957年跨塘地区乡、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附表1-2-3《1958年~1999年跨塘乡(镇)、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表1-2-2       1950年~1957年跨塘地区乡、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时间


小乡名称


解放初期小行政村名


备注


1950年

3月

吴县跨塘乡

高浜、双泾、戴家、民主、团结、前庄、宋庄、虹桥


 

吴县娄北乡

倪浜、唐庄、杨家门、洋泾、板泾、东曹、虎啸、官


 

吴县娄东乡

共和、兵营浜、徐家浜、后月浜、盛家浜、民主、西

沿村、东圩村、居巷村、新华、圩桥、和平、竹园

浜、吴千浜、北古村、人民、南斜庄、北斜庄、塘

里、建国


 


 

吴县临湖乡

横泾、曹家、六介、后巷、龙会、古更、南泗、桥头


 

吴县悬珠乡

杨兴、方泾、范庄、旺巷、新洽、双墩、西南、毛塔


 


1950年

吴县跨塘乡

高浜、双泾、横泾、曹家、六介、戴家、民主、团结、

前庄


 

吴县桥东乡

倪浜、唐庄、杨家门、洋泾、板泾

东曹、虎啸、官渎仍

在娄北乡

吴县娄东乡(跨

南乡)

共和、民主、新华、圩桥、和平、人民、建国

1951年初更为跨南


 

吴县湖滨乡

龙会、后巷、古更、虹桥、南泗、桥头、毛塔

临湖乡更为湖滨乡

吴县跨东乡


 杨兴、方泾、范庄、旺巷、新洽、双墩、西南、双泾、

新平、宋庄


 


1956年

3月

吴县跨塘乡


 曹家、六介、戴家、民主、团结、前庄、龙会、虹桥、 


 后巷、古更、南泗、杨兴、宋庄、方泾、西南、和平、

共和、民主、新华

双泾、新平并入唯

亭乡

吴县桥东乡

洋泾、板泾、倪浜、唐庄、杨家门、东曹、虎啸、官

渎、双泾、横泾、高浜


 

吴县悬珠乡

范庄、旺巷、新洽、双墩、桥头、毛塔


 

吴县斜塘乡

人民、圩桥、建国


 

1957年3

月(并大

乡)

吴县跨塘乡


曹家、六介、戴家、民主、团结、前庄、龙会、虹桥、


后巷、古更、南泗、杨兴、宋庄、方泾、西南、和平、

共和、民主、新华、洋泾、板泾、倪浜、唐庄、杨家

门、东曹、虎啸、官渎、双泾、横泾、高浜、范庄、旺

巷、新洽、双墩、桥头、毛塔、人民、圩桥

建国并入斜塘乡

注: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行政村又有如下变化:洋泾(包括东曹)、板泾(括虎啸、官渎)、古娄(包括曹家、六介)、上楼(包括戴家、民主)、龙会(包括后巷)、新(包括和平、圩桥)、共和(包括民主)、斜庄(包括人民)、前庄(包括团结)、宋庄(包括杨兴)、双墩(包括新洽)。


 

表1-2-3                1958年~1999年跨塘乡(镇)、村行政区划变迁表


 时 间


乡(镇)名称


行政村(大队)名称


备  注


1958年9月



1959年3月

吴县跨塘人民公社

1营(板泾、洋泾、倪浜)、2营(杨家门、横泾)、3营(唐庄、高浜、双泾)、4营(古娄、

龙会)、5营(古更、南泗、毛塔、桥头)、6营(双灯、西南、旺巷)、7营(宋庄、方泾、

范庄)、8营(上楼、前庄、虹桥)、9营(新华、斜庄、共和)、跨塘集镇为10营

“大跃进”前,上楼原名称楼下


1959年4月


 至


1960年2月

1大队(板泾)、2大队(洋泾)、3大队(倪浜)、4大队(杨家门、横泾)、5大队(唐

庄、高浜、双泾)、6大队(古娄)、7大队(龙会)、8大队(虹桥)、9大队(古更、南

泗)、10大队(毛塔、桥头)、11大队(旺巷)、12大队(双灯、西南)、13大队(宋庄、

方泾、范庄)、14大队(前庄)、15大队(上楼)、16大队(新华)、17大队(斜庄)、18

大队(共和)


 


1960年3月


 至


1961年4月7日

板泾大队、洋泾大队、倪浜大队、杨家门大队、唐庄大队、高浜大队、横泾大队、双

泾大队、古娄大队、上楼大队、龙会大队、新华大队、斜庄大队、共和大队、前庄大

队、宋庄大队、方泾大队、范庄大队、双灯大队、西南大队、虹桥大队、古更大队、

南泗大队、毛塔大队、桥头大队、旺巷大队

共26个大队


1961年4月8日



1963年12月31日


苏州市郊区


跨塘人民公社

同    上

1961年4月8日至1963年12月

31日,1镇26个大队划归苏州市

郊区管辖


1964年1月1日



1968年3月


吴县跨塘


人民公社

倪浜大队、杨家门大队、唐庄大队、高浜大队、横泾大队、双泾大队、古娄大队、上

楼大队、龙会大队、新华大队、斜庄大队、共和大队、前庄大队、宋庄大队、方泾大

队、范庄大队、双灯大队、西南大队、虹桥大队、古更大队、南泗大队、毛塔大队、

桥头大队、旺巷大队、渔业大队(1964年7月建)

1964年1月1日,除洋泾、板泾两

个大队划交苏州娄葑公社,其余1

镇24个大队仍划归吴县


1968年4月



1969年7月

倪浜大队、杨家门大队、唐庄大队、高浜大队、双泾大队、古娄大队、上楼大队、龙

会大队、新华大队、斜庄大队、共和大队、前庄大队、宋庄大队、方泾大队、双灯大

队、虹桥大队、古更大队、南泗大队、毛塔大队、桥头大队、旺巷大队、渔业大队

(共22个大队)

1968年4月,西南大队并入双灯

大队,横泾大队并入杨家门大队,

范庄大队并入虹桥大队


1969年8月


1979年2月

1大队(倪浜)、2大队(杨家门)、3大队(唐庄)、4大队(高浜)、5大队(双泾)、6大

队(古娄)、7大队(上楼)、8大队(前庄)、9大队(新华)、10大队(斜庄)、11大队

(共和)、12大队(龙会)、13大队(虹桥)、14大队(古更)、15大队(南泗)、16大队

(毛塔)、17大队(桥头)、18大队(旺巷)、19大队(双灯)、20大队(方泾)、21大队

(宋庄)、22大队(渔业)、横泾大队、范庄大队、西南大队

1973年4月,横泾、范庄、西南仍

单独建大队


1979年3月



1983年7月

倪浜大队、杨家门大队、唐庄大队、高浜大队、双庙大队、张泾大队、古娄大队、上

楼大队、龙会大队、跨南大队、斜庄大队、共和大队、前庄大队、宋庄大队、方泾大

队、范庄大队、双灯大队、西南大队、虹桥大队、古更大队、南泗大队、毛塔大队、

桥头大队、新巷大队、跨渔大队

1979年3月,横泾大队改双庙大

队、新华大队改跨南大队、旺巷

大队改新巷大队、双泾大队改为

张泾大队、渔业大队改跨渔大队


1983年8月



1993年7月1日


吴县跨塘乡


人民政府

倪浜行政村、杨家门行政村、唐庄行政村、高浜行政村、双庙行政村、张泾行政村、

古娄行政村、上楼行政村、龙会行政村、跨南行政村、斜庄行政村、共和行政村、

前庄行政村、宋庄行政村、方泾行政村、范庄行政村、双灯行政村、西南行政村、

虹桥行政村、古更行政村、南泗行政村、毛塔行政村、桥头行政村、新巷行政村、

跨渔行政村

共25个行政村


1993年7月2日


1994年4月


吴县跨塘镇


人民政府


1994年5月


1999年底


苏州工业园区跨


塘镇人民政府

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大队一度自发改名为“红旗”、“东风”、“向阳”等激进的名称,因无正规手续,不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