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镇域)第四章(自然环境)

第四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跨塘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2',北纬31°23'。东西长9.25千米,南北宽7.5千米。东与唯亭镇毗邻,南至金鸡湖边,西接娄葑镇,北至阳澄湖。312国道、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娄江横穿腹部。

镇境陆地呈“卧骆状”,东南略高,西北偏低,是一片沃野平原,属阳澄湖低洼地区,平均高程为3.46米(吴淞基准),耕地高程在警戒水位3.7米以上,西北部的双庙圩泾仙圩,田面高程不到3.2米,有8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3%,在汛期经常有淹田现象出现,特别是1954年、1991年、1999年的大水,受淹面积更大。

跨塘境内有青剑湖,南、北濒临金鸡湖、阳澄湖,是一个水网稠密地区,良田阡陌,河港纵横,自然条件优越,对发展农、牧、渔有其特定优势。

第二节  土壤

一、土壤质地

跨塘地区属湖荡水网平原。娄江以北地区是阳澄湖圩区,在湖积母质上,受湖相冲积母质再沉积的影响,质地较平原土壤轻,但粉砂质多,粗粉砂大部分超过40%,土壤剖面构型同平原黄泥土,为A-P-W-B构型,渗渍层发育较平原地区的黄泥土差,铁锰较少,地下水位稍高。根据土壤剖面中有夹沙层,沙底层,夹螺蛳壳层,灰色埋藏层等不同的附加层,可划为夹沙粉质黄泥土、沙底粉质黄泥土、螺蛳壳粉质黄泥土和灰底粉质黄泥土等。

娄江以南地区,是吴淞江北岸半高田地区,在湖积母质上,再受吴淞江冲积泛滥物质的影响,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土。土体构型也为A-P-W-B号的构型,粘粒在20%~25%,物理性粘粒在50%~60%,少数质地轻的黄松土粘粒含量一般在20%以下,物理性粘粒不超过50%。土壤剖面分异度比平原黄泥土更少,渗渍层垂直节理发育不够明显,胶膜较薄,铁锰物质比圩区黄泥土多。有夹沙层、沙底层和埋藏乌泥层。

二、土属土种

据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均为水稻土类。有粉质黄泥土、壤质黄泥土、白土、乌栅土、青泥土5个土属,8个土种。宜种植稻、麦、油菜等作物。

粉质黄泥土土属有32305.9亩,占耕地面积的82.2%,其土种有:粉质黄泥土31352.3亩,占耕地面积的79.8%;沙底粉质黄泥土648.9亩,占耕地面积的1.65%;灰底粉质黄泥土304.7亩,占耕地面积的0.77%;壤质黄泥土土属种5715.6亩,占耕地面积的14.55%。分布在阳澄湖周边地区以及各村的头进田,高程均在1.7米以上(青岛基准),地下水位一般0.7米~0.9米以下。耕作层呈灰棕、灰黄或黄棕色。因水旱轮作,干湿交替明显,微生物活动较强,养份储量比较丰富,产量较高。

白土属黄泥白土土种有340.2亩,占耕地面积的0.86%。乌栅土属611.4亩,占耕地面积的1.55%,其土种有:乌栅土415.3亩,占耕地面积的1.05%;竖头乌栅土196.1亩,占耕地面积的0.49%。分布在各村地势较低的二进田,一般高程在1.5米~1.7米,地下水位在0.5米~0.7米之间。耕作层疏松,结构较好,肥力中下。

青泥土土属种有640.2亩,占耕地面积的1.63%。分布在地势较低,呈碟形的小洼地,一般高程在1.5米以下,地下水位在0.3米~0.5米之间。土壤多起源于沼泽土,土层常有泥炭或腐泥层,土质粘重板结,是低产土壤之一。

据土壤化验分析,由于土壤渍害严重,形成后生青泥层,这类土壤面积有1634.5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15%,土质粘重板结,僵苗不发,亩产量比一般田低,属低产土壤类型。近年来大抓深耕晒垡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效果较为良好。

表1-4-1            跨塘镇土种分类一览表



亚类

土属

土种


土种分类面积


(亩)

所占%

分布地带


 


潴育型


水稻土


粉质


黄泥


粉质黄泥土


31352.3


79.8


阳澄湖周边


地区以及各村的

头进田。


耕作层灰

棕灰黄或黄棕

色,产量较高

 


沙底粉质黄泥土


648.9


1.65

 


灰底粉质黄泥土


304.7


0.77


壤质


黄泥

壤质黄泥土

5715.6

14.55


漂洗型


水稻土

白土

黄泥白土

340.2

0.86


     各村地势较


低的二进田。耕


作层疏松,结构


  较好,肥力中下。


脱潜型


水稻土

乌栅


乌栅土


415.3


1.05


竖头乌栅土


196.1


0.49

潜育型

水稻土


青泥土


640.2


1.63


     地势较低,


呈碟形小洼地,


土层常有泥炭或


腐泥层,土质粘


重板结,是低产

土壤之一。

 

表1-4-2            跨塘镇需改良的低产土壤类型面积表

面积(亩)

占%


粘重发僵


淀浆板结


漏水漏肥


囊水发青


粉质僵黄泥土


黄泥白土


竖头乌栅土


青泥土


1634.5


4.15


458.0亩


340.2亩


196.1亩


640.2亩

 

第三节  河流  湖泊

一、河流

乡级骨干河道  跨塘地区的河流,娄江以北均属阳澄湖区水系,以南属吴淞江水系。以河流的走向区分:从北面的阳澄湖流入南面娄江排泄的南北向河道,称乡级骨干河道,全镇有8条,担负着全镇泄洪排灌任务,计长29千米

见表1-4-3。

村级河道  指东西向河流,水能从上游流向下游的河道,如1976年搞吨粮方在镇西片新开的2号河、3号河、4号河、5号河,又如陈家村港水从蠡塘河向东泄入渔泾河,此类河流全镇共有34条,计长34.42千米。

生产河道  指河浜一端通港,水能从港口流入,而另一端不能泄出的河浜。有西片新开的1号河、7号河,自然村内的死浜,不起通航、泄洪作用,仅供农业生产和村民农船进出、生活用水的浜河,全镇有66条,计长37.3千米。这些河流纵横交织,形成“水网”。

表1-4-3                跨塘镇乡级骨干河道一览表


 


长度(米)


起讫地点


流经行政村


大水泾

2950

北起阳澄湖,南人娄江

倪浜、杨家门、唐庄


陆泾港

3280

北起阳澄湖,南人娄江

双庙、杨家门、高浜


蠡塘河

2750

北起阳澄湖,水泄娄江

古楼、高浜、张泾


渔泾河

3200

北起阳澄湖,流人娄江

龙会、古楼、上楼


卢浮泾港(分瓜泾港、


虹桥塘、卢浮泾三段)

3950

北起阳澄湖、注入娄江


 毛塔、古更、南泗、虹桥、

上楼、宋庄、前庄

方泾港(鹁鹈城港)

4150

北起阳澄湖,水泄娄江


 桥头、渔业、新巷、方泾

龙头港(大溇港)

4500

北起阳澄湖,南人娄江

新巷、方泾、西南

潇陆泾港(与唯亭镇

交界河流)

4220

北起阳澄湖,南入娄江

双灯、西南

二、湖泊

阳澄湖  位于太湖东北15千米,为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湖,总面积118.93平方千米,全湖分:西湖、中湖、东湖。西部和西北部有34条进水港,东部和南部有58条出水港。水位通常为2.88米,蓄水量3.20亿立方米,阳澄湖对太湖地区防洪泄涝起到重要作用。跨塘镇北部跨西湖、中湖。

金鸡湖  位于苏州东郊,跨塘镇南,面积原7.2平方千米,现存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蓄水量为0.13亿立方米,属吴淞江水系。水源北纳娄江,进出水道有10余条,跨塘境内有凤凰泾、蠡塘河通娄江,对跨南、斜庄、共和三个行政村的农田灌溉起着重要作用。

青剑湖  位于跨塘镇东北部,离市镇2.98千米,水位2.8米,面积1.09平方千米,蓄水量为163.5万立方米。北纳阳澄湖水,由南诸河港入娄江,整个湖全在跨塘境内,对周边桥头、南泗、虹桥、范庄、新巷等村的农业灌溉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 气 候

跨塘地区处北亚热带,濒临东海,具有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

一、四季特征

地区内通常以农时24个节气区分为春、夏、秋、冬。

春季  雨水至谷雨之间,一般在3月初至4月底,约60天,天气温和,气候宜人,天空降水由雪转雨。

夏季  立夏至处暑之间,一般在5月初至9月上旬,约120多天,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期称“梅雨”季节。盛吹东南风,高温多雨,天气闷热,但酷暑的日数不多。

秋季  白露至霜降之间,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约60天。秋高气爽,季末乍寒还暖,俗称“十月小阳春”。

冬季  立冬至立春之间,11月上旬至2月底,约120天。多西北风,初冬常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陡降,寒冷少雨,出现霜雪。

二、气候要素

气温  据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为15.3℃,年际变幅较小。1月份气温较低,一般在零下4℃左右,平均气温为2.7℃,通常无严重冰冻,1977年1月31日的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13.2℃。7、8月最热,一般高温在34℃左右,个别年份极端高温达到38℃酷暑、严寒的日数不多。

日照  年日照平均为2165.2小时,为可照时数的49%。日照时数以7、8月最多,为可照时数的60%左右。

雨量  历年平均雨量为1049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576毫米(1960年),最少672.9毫米(1978年)。年雨日平均为127.5天,降雨最多天数达168天(1982年),最少仅96天(1987年)。新中国成立前,降雨最大的是1931年1393毫米,最少1925年595.4毫米。汛期雨量(5~9为汛期),年平均降雨650.4毫米,为全年平均雨量的61.26%。降雨最多1067.2毫米(1957年),最少306毫米(1967年)。

梅雨季节一般从6月中旬(芒种)人梅至7月上旬(小暑)出梅,个别年份早在5月人梅(1963年5月6日)。1958年为空梅。在梅雨期间降雨约占全年雨量的20~30%,梅雨量最大为475.2毫米(1957年),最小24.3毫米(1959年)。梅雨期最长达49天(1954年),最短仅7天(1964年)。梅雨日最大雨量为239.3毫米(1973年7月27日)。梅雨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是1954年、1957年、1975年。

霜雪  全年无霜期232天,历年平均初霜期11月15日,终霜期为3月30日。最早初霜日为1979年10月22日,最晚终霜日为1986年4月16日。无霜期最长为256天(1977年),最短为199天(1979年)。初雪日最早1976年11月17日,最晚1962年2月7日。终雪日最早1983年1月12日,最晚1984年4月24日。1964年、1970年、1977年、1984年春季曾降大雪,积雪厚达16~20厘米。年均积雪6.0天。

  夏盛吹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常年平均风力约3级,最大风力8级。每年7~9月是热带风暴(台风)频繁季节,一般台风都伴随暴雨。1958年以来共发生32次,风力达8~10级,分别是1960年7月17日5号台风、1961年10月初26号台风、1962年7月21日14号台风、1963年9月12日12号台风、1977年9月11日8号台风、1985年7月6号台风,跨塘部分地区尚有受损。

  风信报

按照吴地沿用农历和节气的习惯,将刮风时间与神的诞生及节气联系在一起。在前后一、二天内,要刮六、七级的大风,称为“风信或报头”,全年有20个风信。20个风信中,以节气称谓的日期为阳历,其他均为农历。准确率较高,具体是:


时间


称谓


日历


时间


称谓


日历


正月十二


开印报


农历


九月初九


重阳报


农历


正月半


三官报


农历


九月十三


皮匠报


农历


二月初二


土地报


农历


九月十九


观音报


农历


二月初八


张大帝报


农历


九月廿六


一头风


农历


二月十九


观音报


农历


十月初五


五风信


农历


二月廿八


老和尚过江


农历


十月半


三官报


农历


三月初三


芦青报


农历


十月三十


黎星报


农历


三月廿三


天妃娘娘报


农历


11月8日


立冬报


阳历


4月20日


谷雨报


阳历


11月22日


小雪报


阳历


5月6日


立夏报


阳历


12月7日


大雪报


阳历

湿度  年均相对湿度为79%,5~9月≥80%。6、9两个月都是83%,为最高;1月为74%,属最低;12月次之,为75%。

云量  年平均总云量为6.5成。1956、1957年最多,为7.2成;1986年最少,为5.7成。一年中,6月云量最多,达8.0成;其次是5月,为7.8成,11、12两个月最少,均为5.4成。正常天气条件下,大致是日出前后云量较少,10时左右增多,15时左右最盛,日落前渐消。

雷暴  年均雷暴41.9天,1963年最多,达68天;1978年最少,为21天。98%的雷暴集中在3~9月,7、8两月占全年次数的52.0%。常年3月11日左右雷始鸣,最早是1月29日(1959年),最迟4月10日(1978年);终雷日期一般在10月2日左右,最早是9月3日(1971年)后无雷声,最迟至12月7日(1968年)还有雷鸣。雷鸣初、终间隔平均为206.7天,最长的有290天(1969年),最短的是155天(1963年)。

气压  年均气压为1014.3百帕。一年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1、12月为全年最大,达1024.1毫巴;7月最小为1001.9百帕。

  年均雾日20天,最多47天(1980年),最少8天(1956年),年雾日有渐增趋势。一年中,12月月均雾日3.2天,为最多;8月0.2天,为最少。

太阳辐射  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2.7~117.8千卡/平方厘米。苏州市区附近因上空大气混浊,反射率较高,为最少。7月最多,为14.1~14.9千卡/平方厘米;8月次之,为13.7~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仅6.0~6.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蒸发量为1576.1毫米,7、8两月都大于200毫米,其中7月达233.9毫米,为蒸发量旺盛月;1、2、12三个月都小于70毫米,其中1月为60.6毫米,为蒸发弱月。

三、民间谚语


节气七言诗(公历)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注: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看雾测天歌决

春天起雾天要变,阴雨绵绵无晴天。夏天起雾不见面,尽管大胆洗衣衫。秋天大雾扑人脸,当天太阳火炎炎。冬天雾起飞满天,大雨大雪追后边。久晴大雾兆阴雨,久雨大雾转晴天。早晨起雾天不雨,夜里起雾雨绵绵。雾色发白是兆晴,雾色灰沉阴雨连。雾上天头有大雨,雾下河谷艳


气象谚语

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

正月阴湿好种田。

春雾雨、夏雾炎、秋雾风、冬雾雪。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日落乌云台,雨从半夜来。

东虹日头,西虹雨。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雨落霉头,烂掉犁头。

立冬晴,一冬晴。

蝼蛄唱歌,有雨不多。

蚂蚁搬家、蛇过道,报告大雨到。

盐罐还潮,大雨将到。

蜻蜓飞屋檐,风雨在眼前。

蜜蜂不出门,大雨快来临。

蚊子咬得凶,雨在三天中。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小暑一声雷,依旧返黄梅。

雨中有蝉叫,预告晴天到。

晚鸡怕人笼,雨在两天中。

日头出得早,天气不牢靠。

烟火不出门,不久雨倾盆。

粪缸臭,要下雨。

东北风,雨太公;西南风,热烘烘。

乌日接日头,有雨在前头

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枷风,夜枷雨,有枷无星连夜雨。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当头

乌头风,白头雨;西南阵,落勿成。

朝西夜东风,日日好天空。

早晨日头红,勿雨便是风。

朝看东南,夜看西北。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勿过三朝雨来到。

迷路(雾)开,晒得呆。

虹低日头高,明天大天好。

春霜不隔宿,连夜雨来洒。

欲知当年洪水大小,且看甲鱼埋蛋多

高。

西风停雨脚,等勿到泥块白。

九月南风二日半,十月南风当日雨。三朝迷路发西风。

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

初三初四看明月,干干湿湿半个月。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早晨有露,晴天多。

雨夹雪,不停歇。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一日南风,三日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一场秋雨,一场寒。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十月雷,死人翻把推。

九月懒团叫,十月犁头跳。


                                                                           


九九谚语

头九暖, 

二九寒,

三九冻脱八××,

四九36,夜行船就路宿,

五九45,冻煞大鲤鱼,

六九54,杨柳青籽籽,

七九63,破棉袄床头甩,

八九72,黄狗躺阴地,

九九81,惊蛰还有二、三日。

 


农时农业谚语

春打六九头,米粮不用愁。

到了春,赤脚奔,村前庄后无闲人。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三月清明麦不秀,二月清明麦秀齐。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三月清明秧如草,二月清明秧如宝。

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处暑里的水,谷仓里的米。

伏里有雨,锅里有米。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害。

清明见荚,立夏吃豆。

谷雨西南多浸种,立夏西南少下秧。做天难做黄梅天,秧要日头蔴要雨,                     要温和麦要寒。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

六月初三起个阵,上昼耘稻下昼睏。

伏里无雨,仓里无米;伏里雨多,仓里

米多。

清明浸谷,谷雨莳秧。

立秋勿动耥,处暑勿耙泥。

立秋响雷,百日无霜。

处暑处暑,处处要雨。

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难得十日晴。深耕长谷,浅耕长壳。

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深耕细耙,旱涝不怕。

正月金,二月银,春耕快抓紧。

人靠吃饭肚皮饱,田靠肥料长好稻。

种田这一行,猪灰肥中王。

腊肥发棵,春肥发穗。 

处暑及早“捉黄塘”,块块稻田禾苗旺。

上粪不浇水,庄稼撅起嘴。

天晴不开沟,雨落没处流。

雨打秧田泥,秧苗出不齐。

人怕老来病,稻怕秋里旱。

好种出好苗,苗壮产量高。

好种出好秧,好秧多收粮。

三年勿选种,糯稻粳稻一笼统。

什么葫芦长什么瓢,什么种子出什么

苗。

种子放不好,种种都是草。

种子乱放,来年上当。

说话要讲理,密植要合理。

治虫没有巧,只要动手早。

水稻不除虫,秋收一场空。

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

稻要好,早除草。

除草不除根,留个祸害根。

黄梅草脚踏倒,莳里草拔不倒。

草是百谷病根,不除就要送命。

三分种,七分管。

秋天田里常弯腰,来年有吃又有烧。田里兜兜,多收白米三斗。

没有十成苗,难得十成收。

小暑补棵一斗米,大暑补棵一斗粞,立

秋补棵补个屁。

冬耕冻一冬,松土又除虫。

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

种田勿要问,只要水工粪。

田里无肥无粪,甏里无米无粉。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麦花要风,稻花要雨。

宁愿田等秧,不愿秧等田。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人在屋里热得跳,

稻在田里乐得笑。

秋前不搁稻,秋后喊懊恼。

白露白弥弥,秋分稻秀齐。

白露送三朝,秋分斫晚稻。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地是活宝,越种越好。

只有懒人,没有懒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冬前七朝霜,无米是砻糠。

稻要养,麦要抢。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麦怕春霜,稻怕秋旱。

若要菜籽收,年年要抄沟。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

养羊不蚀本,只要化根绳。

老牛好过冬,就怕西北风。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家中富不富,先看宅边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第五节  动物  植物

跨塘地区,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物

禽鸟  鸡、鸭、鹅、麻雀、雁、鸽、燕子、杜鹃、黄莺、斑鸠、画眉、白头翁、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猫头鹰、老鹰、喜鹊、野鸡、鹌鹑、十姐妹、白鹭、苍鹭。

畜兽  猪、牛、羊(山羊)、兔、狗、猫、黄鼠狼、刺猬、田鼠、家鼠、蝙蝠、猪獾、狗獾、香灵猫。

蛇、蛙  水蛇、赤链蛇、青稍蛇、称星蛇、蝮蛇。青蛙、蟾蜍。

  蜜蜂、蚕、黄蜂、黑蜂、蝴蝶、蜻蜓、纺织娘、萤火虫、螳螂、蚱蜢、老拜菜、天牛、金龟子、蚜虫、稻螟、稻飞虱、蝗虫、红铃虫、牛虻、蟋蟀、蟑螂、蚂蚁、蜈蚣、壁虎、蜒蚰、地骆驼、蜘蛛、蚯蚓、蝼蛄。

鱼、虾、蟹  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鳊鱼、鲫鱼、镢鱼、川条、鳑鮍鱼、白鱼、黑鱼、鲶鱼、?鮕鱼、鳗鲡、黄鳝、泥鳅。河虾、糠虾、龙虾。大闸蟹、螃蜞。

龟、蚌、螺  乌龟、甲鱼。河蚌、三角蚌、腰子蚌、石蚌、蚬子蚌。田螺、螺蛳、海蛳、钉螺。

二、植物

水生植物  茭白、菱、水芹、茨菇、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绿萍。

粮食作物  水稻(粳稻、籼稻、糯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蚕豆、

豌豆、黄豆、毛豆、绿豆、赤豆、山芋。

经济作物  油菜、芝麻、向日葵、黄麻。

蔬菜  白菜、小白菜、青菜、萝卜、大蒜、葱、冬瓜、扁蒲、土豆、扁豆、豇豆、四季豆、辣椒、茄子、番茄、菠菜、芹菜、蕹菜、莴苣笋、苋菜、韭菜、雪里红、卷心菜、竹笋、金花菜、马兰头、枸杞头、荠菜、茄菜、蓬哈菜。

竹木  大园竹、石竹、泡桐、栋树、榆树、榉树、杨树、谷树、柳树、桑树、梧桐、冬青、香樟、水杉、桂树、松树、柏树、黄杨。

瓜果  西瓜、香瓜、桃、葡萄、柿子、桑椹。 药草  益母草、半边草、金钱草、神仙草、车前子、蒲公英、苍蒲芦、地丁草、垂盆草。

花草  月季、芍药、菊、凤仙、牡丹、玫瑰、玉兰、美人蕉、鸡冠花、牵牛花、水仙、蔷薇、芙蓉、桂花、栀子花。青草、紫云英、看麦娘、稗草、野茨菇、浮萍、三棱草、鸭舌草等。

1958年“大跃进”,农村高大树木和竹园被砍,飞禽无栖息之处,以致常见的喜鹊、乌鸦、猫头鹰、雉等濒临绝迹。在消灭血吸虫病中,灭钉螺使用药粉以及农田施用农药,河、湖遭污染,小糠虾一度绝迹,乌龟亦少见,桂鱼等水产品锐减。1976年农村平整土地,荒坟、荒滩被铲平,躲藏其间的獾、刺猬和野鸡、野鸭等多已绝迹。后政府号召保护生态平衡,一些禽鸟才又重新出现。

第六节  物  候

水稻  详见表1-4-4《水稻品种物候期一览表》。

麦  苏麦1、2号,杨麦5号,望麦17号,8060等10月25日至11月10日为播种适期,翌年3月上旬拔节,4月15日前后抽穗,5月底至6月初完熟。

油菜  宁油7、8号,苏124,75-17-2,84-1等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翌年3月初现蕾,3月中旬抽苔,4月初初花,4月下旬终花,5月底成熟。

桑  3月中旬露青,3月下旬起春梢生长,4月上旬崔口,4月10日至4月下旬为开花期,5月20日前后桑果成熟,6月中旬起夏梢生长,11~12月落叶。垂柳  3月10日左右花芽膨大开放,3月中旬起展叶,3月底开花,4月中旬果实成熟,4月下旬果实脱落,10月中旬叶开始变色,11月中旬至12月中、下旬落叶。

苦楝  3月下旬叶芽膨大萌发,4月中旬展叶,5月上旬开花,9月底开始落叶。

野菊花  2月中下旬变绿展叶,9月下旬现花蕾,10月下旬开花,11月下旬开花末期。

鳊鱼  4月下旬、5月上旬产卵。

鲤鱼、鲫鱼  3月底4月初产卵。

青鱼、草鱼、鲢鱼  水温在5℃以下,潜入下水层,停止吃食,5月中旬产卵。

家燕  4月初始见,12月中旬绝见。

  4月初始鸣。

 6月初始鸣,11月终鸣。

 


 

表1-4-4                                                 水稻品种物候期一览表


水稻品种


茬口


播种期


(月、日)


栽秧期


(月、日)


有效分蘖终止期


倒四叶露头


分蘖


高峰期


(月、日)


剑叶


全展


期(月、日)


始穗期


(月、日)


齐穗期


(月、日)


成熟期


(月、日)


记录年份


(月、日)


苗数


万/亩


(月、


日)


叶龄


苏粳1号


后期


6.12前


7月底~8月初


 


 


 


 


8.15~8.20


 


9.18


9.22


10月底~11.4


1965


苏粳2号


单季晚稻


5.5~10


6.10~6.15


7.15


28~32


8.5~8.9


14.1


7.20~7.22


9.10


9.18


9.20


11.4


1968


广陆矮4号


双季早稻


4月上旬


4月底~5月初


 


 


 


 


 


 


6月底


7月上旬


8月上旬


 


苏粳7号


后季


6.20~7.5


7.25~8.5


8.20


30


 


 


8.25


 


9.17


9.20


10月上旬


1971


汕优3号


单季


5月底~6月初


6月下旬


 


 


 


 


 


 


8月底


9月初


10月中旬


 


汕优3号


后季


6月上旬


7月下旬


 


 


 


 


 


 


9月上旬


 


10月中、下旬


 


农虎6号


双季晚稻


6月中旬


8月上中旬


 


 


 


 


 


 


9月下旬


 


11月上、中旬


 


农桂早3~7


 


5.20


6.15~6.20


7.15


28


8.3


13.3


7.20


9.1


9.5


9.8


10.24


1981


早单8


 


5.15


6.15~6.20


7.10~7.15


25


8.5


14.2


7.20


9.3


9.8


9.14


10.25


1984


农桂早3号


迟熟中粳


5.16


6.14


 


 


 


 


 


 


8.29


9.1


10.13


1985


鸭血糯


中熟晚糯


5.16


6.14


 


 


 


 


 


 


9.8


9.12


10.23


1985


红壳糯


早熟晚糯


5.16


6.14


 


 


 


 


 


 


9.1


9.5


10.18


1985


茭自籼


迟熟早籼


5.25


6.14


 


 


 


 


 


 


8.20


8.23


9.20


1985


常粳青


晚粳


5.16


6.13


 


 


 


 


 


 


9.8


9.11


10.18


1985


万年青


早熟晚粳


5.16


6.13


 


 


 


 


 


 


9.3


9.6


10.18


1985


红稻粳


 


5.16


6.13


 


 


 


 


 


 


9.8


9.11


10.29


1985

第七节  自然灾害

一、低温冻害

包括冬季严寒,春季低温,晚春大雪,特晚霜冻,骤冷骤热,秋季低温早临和早霜等。

冬季严寒  南下冷空气势力特别强盛时,常造成持续性低温冻害,使三麦、油菜大面积冻死冻伤。对作物致害的严寒约4~5年一遇,造成较严重冻害的约10~15年一遇。自公元1111年~1893年间,曾发生严重冻害15次;自1400年至今,阳澄湖共18次封冻半月余,三麦每亩减产200斤。最低气温≤-8℃的低温6年一遇;持续天数最长的是4天,1957年2月10日至13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1955年1月,曾5天出现≤-8℃的低温。

春季低温、霜、雪  包括低温,晚春大雪和特晚霜冻,它们对早稻秧苗及返青后的油菜、三麦都有很大影响。春季低温冻害平均3年一遇,晚霜8年一遇。1964年4月6~7日,24小时降温14.9℃。1961年4月16日的晚霜冻害,使水稻秧苗冻死。1970年3月12日一场大雪,除三麦、油菜蒙受损失较大外,还危及电讯和交通。

秋季“寒露风”低温早临和早霜冻害,平均5年一遇。秋季低温灾害俗称“寒露风”,一般以秋季第一次3天的日均气温小于20℃作为标准。第一次“寒露风”出现日期多年平均为9月29日,最早为9月15日,最迟为10月21日,冷空气活动强烈,秋寒来得早。如1972年的“寒露风”使后季稻“翘穗”,空秕率达35%。

二、雨涝

跨塘地势低洼,圩区面积3050亩,涝害历来是主要的自然灾害。自公元251年~1911年间,有记载的水灾150次;1912年~1948年发生大、中水灾6次;1949年~1999年间,大、中涝14次,轻涝13次。大水灾大致10年一遇;类似1931年的特大水灾,大致40~50年一遇。本世纪以来,以1931年、1954年和1991年、1999年的水情最大,其次为1921年、1962年和1980年3年。涝害主要是短期内连续强降水或者特大暴雨造成的。1951年~1980年间,共发生12次雨涝,其中梅雨成灾和台风暴雨成灾的各5年,还有2年是夏秋连阴雨造成的。从季节来看,7次是夏涝(6~8月),5次是秋涝。暴雨发生在台风季节的占52%,梅雨季节占37%,春季占11%。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1956、1962、1968、1977、1981、1984和1991年各出现一次;≥200毫米的特大暴雨,1960、1992年各出现一次。连阴雨(连续5天及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历史记载中的“淫雨”大致与此相仿),在20年中曾出现57次,平均每年2.8次,雨日5天~9天的占75%,最长的曾持续15天以上。春季最多,为27次,秋季20次,初夏10次。1961年麦收期的一次连阴雨(5月27日至6月15日间仅4天未雨),使农田受涝,造成油菜籽出芽,麦子霉烂。1991年6月10日至7月6日,由于连续的暴雨和大暴雨,河湖水位全面上涨,再加上游客水漫溢,形成外洪内涝,受淹水稻面积达7395亩,蔬菜地3150亩,受淹农户534户,居民30户,工企业进水15家,倒塌民房37间,水产内外塘损失9300亩,全乡(镇)经济损失达1247万元。1999年6月底,因连降暴雨,河水猛涨,7月1日,水位涨到4.36米,同1954年4.27米高出9公分,全镇大部分土地被淹,季节性蔬菜绝收,企业全面进水造成经济损失约3500万元。

三、高温及干旱

盛夏晴热少雨,若遇“空梅”或无台风影响和无雷雨时,常有旱象发生,伴有连续高温时,对旱地作物危害较严重。据记载:251年~1911年1661年中,发生旱灾49次;1912年~1948年间旱灾4次;1949年~1999年间,大旱3次,小旱9次。新中国成立后,夏旱(6月~9月初,连续三旬旬雨量≤20毫米),平均3年一遇,严重伏旱7年一遇。秋旱(9月~11月连续三旬旬雨量≤10毫米),平均2年一遇。较严重的夏秋连旱约7年一遇。1967年高温大旱,≥35℃的高温天气有35天,自6月7日至10月31日,连续118天无透雨。历史上1544年~1545年,1634年~1635年,1721年~172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67年~1968年、1978年~1979年都是连续大旱年。

四、台风

台风平均每年1.5次。1960、1962年有4~5次;1967、1968和1978年无台风影响。7月中旬至9月下旬的台风占总数的87%,最早在5月下旬(1961年4号台风),最晚可迟至11月上旬(1972年20号台风)。造成灾害的台风,平均两年一次。成灾较严重的台风,有1956年12号(8月上旬)、1960年7号(8月上旬)、1962年4号(9月上旬)、1963年12号(9月中旬)、1977年8号(9月中旬)、1979年10号(8月中旬)和1985年6号(7月底8月初)台风。1962年14号台风带来暴雨,一度水位超过1954年,造成农田受涝。1977年8号台风(9月11日下午2时至3时),最大风力达11级,大雨、暴雨、平均100毫米左右,造成稻田受淹,鱼池沉没,大树刮断,受损较大。

五、冰雹、龙卷风

二者均是破坏力很大的局部性灾害天气,跨塘属少雹地区。据历史记载,成片降雹的次数很少,且多为零星小冰雹。新中国成立后,1977年3月16日和1981年7月9日受零星冰雹影响,无灾情。1992年4月21日上午8点20分左右,倪浜、杨家门、双庙等村,受冰雹袭击,小如米粒,大如核桃,持续三分钟,对夏熟作物和蔬菜生长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跨塘北临阳澄湖,由于湖面较大,形成“阳澄湖小气候”,夏季沿湖农田、村庄、常有小股龙卷风窜入。

第八节 灾害记述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河湖干涸。

元帝大兴二年(319)六月,无麦无禾,大饥。

元帝大兴三年(320)四月,地震,是年民多饿死。

成帝咸康元年(335)六月,大旱,人相卖。

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六月二十二日,大风,水涌高五丈,溺死百姓无数。

齐武帝永明四年(486)春二月,大风,树叶皆赤。

简文帝大宝元年(550)旱,蝗、大饥、人相食。

贞观十二年(638)旱冬不雨至次年五月。

贞元六年(790)夏,大旱,井枯竭,人中暑,疾疫死者甚众。

长庆二年(822)大雨,河湖水溢,平地行舟。

宝历二年(826)六月,大雨,湖圩堤决,民房漂没。

大和六年(832)水灾,大疫。

照宁八年(1075)夏,大旱,田无稼,民大饥。

元丰四年(1081)七月,大水,西风驾湖水,浸没民居。

元祐六年(1091)六月,大雨,高低田皆成汪洋,绝收,民饥。

政和元年(1111)冬,大雪,深丈余。

绍兴二年(1132)春大饥。冬大寒,江湖冰冻。

绍兴三十二年(1162)飞蝗蔽天,声如风雨。

隆兴二年(1164)七月,大水淹没农田,坏民舍,阴雨月余,水患溢深,男女流亡。

庆元五年(1199)五月至八月,久雨,田舍淹没,民饥,多疫死。

嘉定二年(1209)秋,飞蝗入境,大灾。

嘉定八年(1215)夏,大旱,草木枯萎,井泾皆渴。

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大雨,湖水涨溢,漂没田舍。

宝庆三年(1227)七月十一日夜四更,大风起西南,雨如注,屋瓦皆飞,顷刻,风又从东北四射,天地震摇,平地水深数尺,民居毁者十之八九,死于水中者不可胜计。

至元二十三年(1286)多雨,庄稼失收,百姓乏食。

至元二十四年(1287)水涝为灾。

至元二十五年(1288)夏,大水,民大饥,饥民卖妻女易食。

大德五年(1301)七月一日,大雨,飓风,毁民舍,淹农田。

大德十一年(1307)蟹灾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民大饥。

至治二年(1322)十一月,大水,坏民田。

天历二年(1329)冬,大雪,江湖封冻,冰厚数尺。

至正二年(1342)大水,田禾淹没成灾。

至正十四年(1354)大雨,历80余日,民大饥。

永乐三年(1405)六月上旬,连降霪雨,高地水深数尺,低洼田达丈余,淹没田庐。

正统九年(1444)七月,大风雨成灾。

景泰五年(1454)正月,大雪,经二旬不止,积雪深丈余。发大水,至秋抗旱,禾苗枯,大饥大疫。次年度,大疫,地震、抗旱,秋稼欠收,死者益众。

天顺五年(1461)七月,大风雨,水淹民居。

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七日,地大震,屋宇动摇,人立者数起数扑。

正德五年(1510)六月,大风,决田园,水及树梢。秋,大疫。

嘉靖三年(1524)七、八月大旱,生蝗;九月多水,生虫,人食糠秕。

嘉靖二十三年(1544)四至八月,大旱,日炽如火,沟洫扬尘,禾苗枯尽,复大疫,民多饿死。

嘉靖四十年(1561)闰五月十四日,大雷雨。七日,又大雨,高低田尽没。九月十七日,雷雨连日夜,皆成汪洋,水至次年二月始退。

万历八年(1580)闰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中,大雨连绵;六月复大雨,四望皆汪洋,又疾疫;冬,大寒,河湖封冻。

崇祯九年(1636)夏,大旱,酷热,行人中暑甚多。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二十日至三月,多大风,扬沙昏天蔽日,五、六月,亢旱无雨;秋,蝗至,禾稼食尽,复生五色大虫咬菽,比户疫痢。

顺治十年(1653)六月,大风雨,遭海溢,平地水深丈余。

康熙九年(1670)六月十二日,大风雨,田禾尽淹,饥民载道。

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飞蝗蔽天,伤稼;八月,螟食禾。

雍正十年(1732)七月,大风雨,淹没田庐。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月至八月,不雨,河湖涸。

乾隆五十年(1785)七月,大旱,河湖涸。

嘉庆九年(1804)五月,大雨兼旬,河水泛滥,田禾尽淹。

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奇寒。

道光十八年(1838)除夕,雷电交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冬,大雪,平地三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大水,平地水深一、二尺,田地房屋漂没。

咸丰六年(1856)夏,大旱;七月,蝗自西北来,如云蔽空,伤禾。

同治三年(1864)六月,大雨雹,飓风大作,坏民居无数。

中华民国

1914年,三春天气过旱,秋收前雨水太多,减产三成。7月23日,人夏以来,久旱不雨,天气酷热,疫疠盛行。

1915年,1月13日,气温降至-14℃,河湖冰封。7月28日,飓风,损坏房屋较多。

1917年,去冬至春初,天气寒冷异常,最低气温达-13℃,油菜因冻减产五成。水稻因虫灾,减产四成。

1918年,秋季霪雨连绵,初冬始开镰收割,减产三成。

1919年,夏季雨水过多,低田悉被淹没,禾田霉烂,稻谷减产三成。

1921年,春季阴雨连绵,麦收歉薄。夏秋大水,8、9两月合计雨量660.3毫米,稻田被淹,稻谷减产五成半。

1922年,夏间,屡遭台风,8月31日又狂风暴雨,水稻因倒伏减产三成。

1926年,8月酷热三周,8月10日最高气温达39.5℃。复又大雨滂沱,旋生螟虫,水稻减产。

1928年,7月17日~25日,飞蝗数次过境。9月14日又遭暴雨,水稻减产。

1931年,7月降雨429毫米,农田积水2-3尺,至10月中旬水势尚未退尽,灾情重。10月23日,西二十二都十一图终字圩毛塔乡????城一带,忽然一星期内天降大雾三天,田中稻杆覆倒,发现虫灾甚烈,稻穗死伤灰败,萎而不实,被损伤者连东二十二都地界,有一百二三十亩之多,农民亏损甚巨,仅可作为鸡食。

1933年,夏季多雨,7月份雨日之多为十数年少有,低田均遭淹没。

1934年,6月~7月间50多天不雨,平均水位降至1.80米,湖浜干涸,灾情严重。

1935年,入夏后降雨极少,农田无水可戽。饮水也发生困难。

1947年,夏淫雨成灾,低田被淹。

1949年,6月25日至7月23日降雨238.1毫米,阳澄三区受涝。7月24日傍晚,6号台风袭,风力8级~10级,一昼夜降雨132.9毫米,低田被淹。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20多天不雨,早籼稻,中秋稻遭三化螟危害,一般田块受害20%。

1953年,7月27日至8月30日降雨仅13.1毫米,7月~9月共134毫米。

8月16日~18日,台风过境,3昼夜大风无雨,是20年来少见的低水位,小浜断流。

1954年,6月梅雨早临,降雨278.5毫米,7月降雨299.2毫米。8月25日台风暴雨并袭,降水95.1毫米,低田被淹,农田受灾严重。

1955年,1月、2月奇冷,最低气温达-9℃,河湖封冻。6月中旬~7月上旬降雨168.4毫米,水位3.19米,8月1日至10月5日仅降雨51.4毫米,受冻、涝、旱灾。

1956年,7月31日至8月2日台风,风力10级,降雨63.2毫米,倒伏水稻。9月23日~24日又遭台风袭击,平均降雨量130毫米,又受涝灾。

1957年,6月24日~7月8日降雨386.9毫米,8月上旬又降雨192.2毫米,低田受涝。8月12日~9月14日30多天不雨,一度水稻脱水,田土干裂。

1959年,7~9月间,无雨日76天,田块遭螟虫,枯心病危害。大面积水稻遭蠓虫危害。

1960年,6月7日~10日,降雨180毫米。7月上旬不雨。受7号台风影响,8月2日~5日降雨357毫米。受涝、旱、台风影响,粮食减产。

1961年,4月16日晚霜。6月15日起,接连81天基本无雨。农田受冻、旱影响,粮食减产。

1962年,受14号台风影响,9月5日~7日两天降雨300毫米,阳澄湖水位由3.17米上涨至4.08米,低田受涝。

1964年,4月中旬气温达31.9℃,21日又遭10级狂风加暴雨袭击,三麦因早枯、倒伏减产。7~8月无雨日40多天。

1966年,稻蓟马危害严重,稻苗不能很快活棵返青,受害甚重。

1967年,全年雨量仅803毫米,夏、秋连续118天无透雨,7月1日~9月9日气温干旱。

1968年,单、后季稻遭褐飞虱严重危害。

1970年,3月12日晚上,天气突变,打雷、下雪、刮风,积雪深17厘米,冰冻严重,供电、通讯中断数天。

1971年,5月23日~6月5日,连阴雨20多天,夏收烂麦场,低田受涝。6月下旬后持续高温干旱,有39天气温高于35℃;7月至8月仅降雨46.3毫米,水位由3.12米降至2.60米。

1972年,因台风影响,冷空气早临,后季晚稻翘穗头,空秕率35%。

1973年,6月16日~30日,平均雨量200毫米以上,低田受涝。8月1日~2日,大风暴雨,风力7至10级雨量达100毫米。水稻倒伏数百亩。

1975年,6月20~7月3日,两次连受暴雨袭击,总雨量达320毫米,超过警戒水位,低田受涝。

1977年,1月底严寒,31日最低气温达-13.2℃,江湖冰封。9月10~20日,受8号台风袭击,风力7级~10级,大雨暴雨,一度淹内塘鱼池,低田积水受涝,粮食减产。

1978年,年降雨量仅723毫米,5月~9月降雨314毫米。空梅一度连续50多天未雨,前季稻空秕率达33.9%。

1980年,1月底连续半月低温,最低气温达-8.3℃,4月24日最低气温仅4.8℃,低温持续一周。部分三麦,油菜受冻害,早稻秧田也受影响。6月连阴雨,夏熟霉烂。7月30日~8月1日,大风雨,总雨量238毫米。8月上、中旬降雨243.7毫米。低田受涝,高田禾倒伏。秋季寒露风早临,晚稻空秕率达27.4%。

1981年,5月2日,遭8至10级偏北大风袭击,三麦、油菜倒伏受损。8月31日~9月2日,又受14号台风袭击。

1982年,7月16日~25日倒黄梅,雨量228毫米。8月1日~2日雷雨大风,低田积水,水稻倒伏。

1983年,4月28日两次强风,大风雨袭击,风力9级~11级,风向偏西,三麦、油菜倒伏。6月20日~7月18日,降雨达300毫米,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高位洪水。水稻发生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10月4日~23日连续降雨18天,低田又受涝害。

1985年,7月15日下午1时左右,乡建筑分公司苏州二水泥厂工地受龙卷风、冰雹、暴雨袭击,吹倒宿舍工棚等(包括水泥),损失达3万元左右。7月29日~8月1日,受6号台风袭击,降水170.6毫米。

1987年,7月22日下午1时30分,大雷雨,遭雷击死亡1人。7月27日~28日,遭7号台风袭击,降雨50~60毫米。9月11日又受12号台风影响,降雨58毫米,部分水稻倒伏。

1990年,8月31日~9月1日受15号强台风、暴雨袭击,最大风力达11级,低田积水,水稻倒伏。

1991年,6月10日~7月6日,由于连续暴雨、大暴雨袭击,水位猛涨,再加上游客水浸溢,形成外洪内涝,受淹水稻面积7395亩、蔬菜地3150亩,受淹农户534户、居民房30户、企业15家、内外塘鱼池9300亩,倒塌屋房37间,部分麦子霉烂变质,经济损失1247万元。7日又遭7~8级大风袭击,河湖水位暴涨。

1992年,4月21日上午8时20分左右,倪浜、杨家门、双庙等村遭受冰雹袭击,冰雹小如米粒,大如核桃。持续三分钟。对夏熟作物和蔬菜生长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8月13日,下午1时30分左右,大雷雨,高浜村变压器遭受雷击击坏。

1993年,7月26日~8月20日,连降特大暴雨。8月26日超过警戒线1.01米,为历史第三位洪汛水位。

1995年,7月2日~7日,由于连遭暴雨袭击,水位从3.50米升到3.96米,全镇水稻被淹面积4000余亩。

1996年,7月5日~7日,连降暴雨,水位从3.57米升到3.88米,共和叶家浜、跨南圩田圩、双庙圩、杨家门泾仙圩等低田受涝。

1999年,6月下旬,因连降暴雨,河湖水位猛涨。7月1日,水位涨到4.36米,同1954年4.27米高出9厘米,全镇大部分土地被淹,蔬菜季节性绝收,企业进水,造成经济损失35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