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经济)第二章(粮油种植)
第二章 粮油种植 |
斜塘位于阳澄、淀泖地区(淀:淀山湖;泖:泖湖,出自淀山湖,流入黄浦江),本地区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稻产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唐代“安史之乱”后,全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那时就有人说,“天下财赋仰赖江淮”、“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到了南宋,大批仕民南迁,南方人口激增,苏南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已经流传。斜塘地区历来是以粮油为主,兼营烂田经济作物的农业区。1997年年底统计全镇土地面积82255.8亩,合54.8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39.8亩。
第一节 耕作制度
一、稻麦两熟
迄止1949年,斜塘以一年稻麦两熟为主,低洼地一年一熟,只种些早稻。夏种秋粮以粳稻为主,秋播夏熟以三麦(小麦、大麦、元麦)为主,油菜次之,搭配一定量的蚕豆、绿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乡耕作制度沿袭旧法,很少变化。每年栽种一季水稻,秋冬种植小麦、油菜、蚕豆和绿肥,一年四季稻麦两熟。只是水稻品种稍作调整。因原斜塘北部地区有部分低田,为防汛情,一般种植生长期短、成熟期早的早籼稻,产量低,米质差。解放初期耕作制度上变化主要是“籼改粳”,“早改晚”。
二、双季稻
1957年,斜塘试种双季稻,全乡试种562亩双季稻,以群众基础较好、最早走上合作化道路建立初级社的生产队为试点。前季稻品种用“松莲4号”,后季稻接茬用再生稻,结果没有成功,两季产量仍在300公斤左右徘徊。而单季产量可达400公斤,增产潜力还很大,所以双季稻的种植试验2年就停止了。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全社重新试种双季稻,引进浙江品种“早籼矮脚南特号”为前季稻,产量有提高。如夏家大队第七生产队试种1.4亩前季稻,当年收到141.11公斤,平均每亩单产118.6公斤,后季稻以高产、稳产的“农垦58号”代替“853”、“苏稻一号”。由于改良品种,双季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比单季亩产400公斤显著增产。1965年夏家大队扩种双季稻79亩,前后两季每亩单产达273.7公斤,因此全社双季稻面积逐年增加。
三、双三熟
1969年开始,全社大力发展双季稻,形成新的耕作制度:绿肥—稻—稻,麦—稻—稻和油菜—稻—稻,称双三熟制。以夏家大队为例,1971年双三熟制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9.1%,1972年至1980年连续九年双三熟种植面积达100%。全社1970年种植双三熟制面积22622亩,并逐年扩大;1972年达40472亩,以后逐年稳定扩种;1976、1977、1978三年为高峰期,达100%。一般讲,双三熟制前季稻能收350~400公斤,后季稻能收200公斤,又不影响三麦、油菜,使全年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双三熟制的种植比例大幅度缩减。1984年全乡有13397亩双季稻种植面积,1985、1986年锐减至4486亩、466亩,1987年双季稻在斜塘绝迹。斜塘公社(乡)1959年~1986年双季稻种植面积见表
2-2-1。
表2-2-1斜塘乡 (公社、镇)1959年~1986年双季稻种植面积统计表
- |
前 作 |
后 作 |
秈 稻 |
中 稻 |
晚 稻 |
杂 优 稻 | ||||||||||||
年份 |
面积 (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1959 |
1872 |
226.7 |
424 |
1348 |
90 |
121.32 |
- |
- |
- |
41159 |
271.2 |
11162 |
8730 |
294.1 |
2567 |
- |
- |
- |
1960 |
1855 |
214.2 |
397 |
2058 |
123 |
253.1 |
- |
- |
- |
32771 |
250.4 |
8206 |
15914 |
255.5 |
4066 |
- |
- |
- |
1961 |
826 |
185 |
153 |
820 |
74.9 |
61.42 |
2805 |
237.5 |
666 |
28414 |
246 |
6498 |
19275 |
221.2 |
4264 |
- |
- |
- |
1962 |
- |
- |
- |
- |
- |
- |
4698 |
236.5 |
1111 |
18488 |
250.8 |
4637 |
24083 |
263.3 |
6341 |
- |
- |
- |
1963 |
- |
- |
- |
- |
- |
- |
3516 |
284 |
999 |
16505 |
302.8 |
4998 |
2720 |
318 |
8650 |
- |
- |
- |
1964 |
- |
- |
- |
- |
- |
- |
1037 |
320.5 |
332 |
6344 |
345.6 |
2192 |
39776 |
375.5 |
14936 |
- |
- |
- |
1965 |
4423 |
314.7 |
1392 |
5089 |
253.7 |
1291 |
- |
- |
- |
3769 |
328.5 |
1238 |
38538 |
383.4 |
14775 |
- |
- |
- |
1966 |
9197 |
314.6 |
2893 |
- |
- |
- |
- |
- |
- |
781 |
233.2 |
182 |
46418 |
394.1 |
18293 |
- |
- |
- |
1967 |
8163 |
306.9 |
2505 |
- |
- |
- |
- |
- |
- |
203 |
224.5 |
46 |
46704 |
309.3 |
14446 |
- |
- |
- |
1968 |
8045 |
377.5 |
3037 |
- |
- |
- |
- |
- |
- |
591 |
227 |
134 |
46510 |
204.4 |
9507 |
- |
- |
- |
1969 |
12319 |
297.6 |
3666 |
- |
- |
- |
- |
- |
- |
607 |
289 |
175 |
46485 |
304.4 |
14150 |
- |
- |
- |
1970 |
22622 |
297 |
6719 |
23491 |
254.6 |
5981 |
- |
- |
- |
- |
- |
- |
23599 |
345.3 |
8149 |
- |
- |
- |
1971 |
34310 |
301 |
10327 |
37448 |
284.5 |
10654 |
- |
- |
- |
- |
- |
- |
9597 |
344.5 |
3306 |
- |
- |
- |
1972 |
40472 |
322.7 |
13060 |
45006 |
237.4 |
10684 |
- |
- |
- |
- |
- |
- |
2035 |
364 |
741 |
- |
- |
- |
1973 |
40626 |
325.8 |
13236 |
45462 |
247.5 |
11252 |
- |
- |
- |
- |
- |
- |
1579 |
368.6 |
582 |
- |
- |
- |
1974 |
39888 |
320.8 |
12796 |
45965 |
261 |
11997 |
- |
- |
- |
- |
- |
- |
1075 |
419.6 |
451 |
- |
- |
- |
1975 |
40271 |
301 |
12122 |
46432 |
194 |
9008 |
- |
- |
- |
- |
- |
- |
596 |
299 |
178 |
- |
- |
- |
1976 |
40396 |
328 |
13250 |
46715 |
238.2 |
11128 |
- |
- |
- |
- |
- |
- |
310 |
320.9 |
99 |
- |
- |
- |
1977 |
38728 |
214.4 |
8303 |
44495 |
214.9 |
9562 |
- |
- |
- |
- |
- |
- |
807 |
298 |
240 |
1288 |
375.5 |
483.6 |
1978 |
32792 |
292.9 |
9605 |
40381 |
258.1 |
10422 |
- |
- |
- |
- |
- |
- |
1617 |
362.4 |
586 |
4482 |
361.7 |
1621 |
1979 |
33155 |
312.5 |
10361 |
41922 |
596.4 |
25002 |
- |
- |
- |
- |
- |
- |
2215 |
416.4 |
922 |
1838 |
361.7 |
664.8 |
1980 |
31326 |
280 |
8771 |
41705 |
195.3 |
8145 |
- |
- |
- |
- |
- |
- |
4262 |
341.9 |
1457 |
- |
- |
- |
1981 |
22206 |
304.6 |
6764 |
37526 |
201.9 |
7576 |
- |
- |
- |
- |
- |
- |
6961 |
255.6 |
1779 |
1462 |
311.2 |
455 |
1982 |
25675 |
339.7 |
8722 |
33004 |
246.7 |
8142 |
- |
- |
- |
- |
- |
- |
12944 |
350 |
4530 |
- |
- |
- |
1983 |
24257 |
286.5 |
6950 |
29776 |
279.4 |
8319 |
- |
- |
- |
- |
- |
- |
16162 |
379.5 |
6133 |
- |
- |
- |
1984 |
13397 |
361.7 |
4846 |
16070 |
309.8 |
4978 |
- |
- |
- |
- |
- |
- |
32763 |
437.8 |
14344 |
- |
- |
- |
1985 |
4448 |
341.8 |
1520 |
499 |
272.3 |
136 |
- |
- |
- |
- |
- |
- |
43720 |
356.1 |
15569 |
- |
- |
- |
1986 |
466 |
306.7 |
143 |
265 |
282.2 |
75 |
- |
- |
- |
- |
- |
- |
47193 |
376.2 |
17754 |
- |
- |
- |
四、一年两熟
1981年始,全社逐渐恢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并逐年扩大。1985年全乡单季稻种植面积达47820亩。与此同时,新的轮作方式也不断推行,如麦—瓜—稻,稻—荸荠,席草—稻等。
第二节 作物布局
新中国成立前,斜塘河以北以水稻、小麦为主要作物,并有元麦、大麦、油菜、蚕豆、绿肥配茬种植。斜塘河以南,除上述作物外,还种有席草、茨姑、荸荠、藕等经济作物。截止1956年,上述布局基本未变。1957年开始,有较大改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1978年以后,又逐步恢复经济作物的种植。乡镇企业兴起后,80年代末,为配合斜塘乡办企业席厂、五丝厂的发展,全乡曾按上述企业的要求规划种植蔺草、桑树,作为乡办企业的配套作物;后因蔺草厂、五丝厂逐步萎缩,种植户经济效益不合算,又改为粮食作物为主。90年代以后,布局多样化,但仍以粮为主,经济作物多样发展。
第三节 作物产量
新中国成立前,斜塘地区粮食产量较低。水稻最高产量按传统的说法是“三石缺一斗”(以米计算,以“石”为单位,每石75公斤),每亩收稻米217.5公斤,折合稻谷300公斤左右。取得上述产量的,要具备劳动力足、种田经验丰富、一定的经济实力、农田条件较好、年景正常等条件,具有这种水平的在全乡只能占20%左右。一般农户每亩能收200公斤稻谷已经算不差了。斜塘农村中还有“石大郎”的说法,即每亩收一石米可称作“大郎”了。每逢水旱灾害,颗粒无收的年成也屡有记载。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农村生产关系得以改变,生产资料不断增加,大力兴修水利,发挥机电灌溉作用,逐年推广科学种田方法,革新栽培技术,农田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斜塘全乡54036亩水稻田,收粮13125吨,平均每亩产达242.9公斤;小麦36579亩,总产1803吨,平均每亩单产49.3公斤;油菜5305亩,每亩单产39公斤。如夏家大队天仙圩,新中国成立前是低洼田,十年九荒,解放后,建成了联圩后,变成了丰产方,能做到旱涝保收。1963年水稻平均亩产达287.5公斤,三麦单产达82.8公斤。墩头村在50年代初期水稻亩产达200公斤,小麦亩产达50公斤,60年代初期每亩水稻可收250~300公斤,三麦每亩可收60~65公斤。
斜塘公社1963年稻麦相加超“纲要”(“纲要”即《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纲要》,“纲要”中规划目标苏南地区每年每亩产粮400公斤)。发展双三熟制后,产量增幅较大。1979年,全社小麦单产261.5公斤,水稻单产530.3公斤,稻麦相加每亩年产量791.8公斤,接近“双纲”。是年,全社水稻种植面积45975亩,总产量31068吨(三麦种植面积25573亩),当年出售粮食11865吨。
80年代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减双熟制面积,粮田减少,经济作物面积增加,但斜塘粮食总产仍稳定在30000万公斤左右,长期以来,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斜塘乡(公社、镇)1957年~1995年各年粮食总产汇总见表2-2-2。斜塘乡(公社)1957年~1980年农村人员口粮数国家三购
任务数汇总表见表2-2-3。
表2-2-2斜塘乡 (公社、镇)1957年~1995年各年粮食总产汇总表
年 份 |
三 麦 |
水 稻 |
全年粮食总产(吨) |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面积(亩) |
单产(公斤) |
总产(吨) | |||
1957 |
36579 |
49.3 |
1803 |
54036 |
242.9 |
13125 |
14928 | |
1958 |
38646 |
58.3 |
2253 |
54200 |
275.7 |
149143 |
17196 | |
1959 |
25967 |
91.6 |
2379 |
51237 |
278.6 |
14275 |
16654 | |
1960 |
27240 |
99.1 |
2700 |
50744 |
255.8 |
12980 |
15680 | |
1961 |
26770 |
89 |
2383 |
49314 |
236 |
11638 |
14021 | |
1962 |
30796 |
95.8 |
2950 |
47230 |
255.8 |
12081 |
15031 | |
1963 |
30408 |
84.6 |
2573 |
47221 |
310 |
14639 |
17212 | |
1964 |
30568 |
77 |
2354 |
47453 |
370 |
17558 |
19912 | |
1965 |
27220 |
118.5 |
3226 |
47397 |
397 |
18817 |
22043 | |
1966 |
26510 |
107.4 |
2847 |
47198 |
457.9 |
21612 |
24459 | |
1967 |
26361 |
83.9 |
2212 |
46907 |
361 |
16933 |
19145 | |
1968 |
26343 |
115.1 |
3032 |
47101 |
252.9 |
11912 |
14944 | |
1969 |
26263 |
90.3 |
2372 |
47091 |
431.5 |
20320 |
226912 | |
1970 |
26499 |
101.4 |
2687 |
47090 |
443 |
20861 |
23548 | |
1971 |
24273 |
164.6 |
3995 |
47045 |
516.3 |
24289 |
28284 | |
1972 |
24215 |
165.3 |
4003 |
47040 |
520.5 |
24484 |
28487 | |
1973 |
25029 |
85.6 |
2143 |
47040 |
533.3 |
25086 |
27229 | |
1974 |
25291 |
179.8 |
4547 |
47040 |
536.7 |
25246 |
29793 | |
1975 |
26307 |
125.1 |
3291 |
47027 |
453.1 |
21308 |
24599 | |
1976 |
26400 |
156.3 |
4126 |
47025 |
520.6 |
24481 |
28607 | |
1977 |
25884 |
60.6 |
1569 |
46589 |
440.5 |
20522 |
22091 | |
1978 |
25866 |
209.5 |
5419 |
46480 |
4784 |
22236 |
27655 | |
1979 |
25573 |
261.5 |
6687 |
45975 |
530.3 |
24381 |
31068 | |
1980 |
24924 |
215.5 |
5371 |
45967 |
399.1 |
18345 |
23716 | |
1981 |
24999 |
156.8 |
3920 |
45949 |
362.4 |
16652 |
20572 | |
1982 |
25000 |
251.8 |
6295 |
45948 |
465.6 |
21393 |
27688 | |
1983 |
32210 |
163.1 |
5254 |
45937 |
465.9 |
21402 |
26656 | |
1984 |
38827 |
215.4 |
8363 |
48840 |
495 |
24176 |
32539 | |
1985 |
37303 |
162.9 |
6077 |
48718 |
378.7 |
18450 |
24527 | |
1986 |
36653 |
236.8 |
8679 |
47458 |
428.2 |
20322 |
29001 | |
1987 |
24276 |
230.6 |
5598 |
47458 |
437.4 |
20758 |
26356 | |
1988 |
33120 |
225 |
7452 |
47426 |
459.7 |
21802 |
29254 | |
1989 |
33120 |
208.8 |
6916 |
47426 |
502.5 |
23832 |
30748 | |
1990 |
33120 |
251.9 |
8343 |
47426 |
528 |
25041 |
33384 | |
1991 |
33120 |
234.5 |
7767 |
47426 |
532.3 |
25245 |
33012 | |
1992 |
33120 |
285.1 |
9443 |
46600 |
524 |
24418 |
33861 | |
1993 |
29300 |
271 |
7940 |
46600 |
534 |
24884 |
32824 | |
1994 |
29300 |
247.8 |
7261 |
41699 |
534.8 |
22301 |
29562 | |
1995 |
28500 |
248 |
7068 |
46000 |
534.5 |
24587 |
31655 |
农村人员口粮数
表2-2-3 斜塘乡(公社)1957年~1980年 汇总表
国家三购任务数
项 目
年 份 |
农村人员全年口粮 |
国 家 任 务 |
当年全乡粮食总产(吨) | |||||
农村户口(人) |
全年人均口粮数(公斤) |
全乡口粮总数(吨) |
征购(吨) |
换、超购(吨) |
议 购(吨) |
三购合计(吨) | ||
1957 |
28090 |
297.6 |
8360 |
7319 |
- |
- |
7319 |
14928 |
1958 |
28616 |
275.9 |
7895 |
7608 |
- |
- |
7608 |
17196 |
1959 |
27695 |
225.9 |
6256 |
9230 |
- |
- |
9230 |
16654 |
1960 |
26785 |
192.6 |
5159 |
9439 |
- |
- |
9439 |
15680 |
1961 |
26258 |
177.2 |
4653 |
8438 |
- |
- |
8438 |
14021 |
1962 |
27129 |
208.5 |
5656 |
8228 |
211 |
- |
8439 |
15031 |
1963 |
28252 |
265.3 |
7495 |
8267 |
432 |
- |
8699 |
17212 |
1964 |
29270 |
290.3 |
8497 |
8269 |
1307 |
277 |
9853 |
19912 |
1965 |
30219 |
297.5 |
8990 |
8629 |
1803 |
4005 |
10837 |
22043 |
1966 |
31301 |
320.2 |
9459 |
8628 |
1864 |
613 |
11106 |
24459 |
1967 |
32058 |
276.5 |
8864 |
8255 |
111 |
194 |
8560 |
19145 |
1968 |
33623 |
204.6 |
6879 |
6330 |
- |
- |
6330 |
14944 |
1969 |
34681 |
276.5 |
9589 |
8530 |
1288 |
1280 |
11098 |
22692 |
1970 |
35498 |
280.8 |
9968 |
8552 |
920 |
920 |
10392 |
23548 |
1971 |
35997 |
299 |
10763 |
9051 |
1100 |
3114 |
13265 |
28284 |
1972 |
36381 |
246.2 |
8957 |
9059 |
4265 |
- |
13324 |
28487 |
1973 |
36554 |
295.4 |
10798 |
9065 |
1500 |
1427 |
11992 |
27229 |
1974 |
36714 |
296.4 |
10882 |
9077 |
1565 |
2000 |
12642 |
29793 |
1975 |
36913 |
281.5 |
10397 |
8957 |
384 |
1285 |
10626 |
24599 |
1976 |
37067 |
295.8 |
10964 |
9093 |
1025 |
1532 |
11650 |
28607 |
1977 |
38207 |
287 |
10914 |
8094 |
38 |
406 |
8538 |
22091 |
1978 |
37322 |
305 |
11383 |
8541 |
360 |
1313 |
10214 |
27655 |
1979 |
37237 |
320 |
11916 |
8772 |
1622 |
1471 |
11865 |
31068 |
1980 |
37471 |
314.6 |
11788 |
7052 |
81 |
224 |
7367 |
23716 |
(1980年以后,国家对粮食征购政策作调整,粮食供应不再紧张,故本志统计至1980年)
第四节 品种演变
一、稻
传统占城稻及变异品 种历史上斜塘地区水稻品种繁多,良莠并存,因户、因村而异。到南宋,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中,“占城稻”的种植面积占70%~90%。占城稻系籼稻品种,原产于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南宋时期占城稻成为江南地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该品种耐旱“不择地”;“得米多,价廉”;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60天,是大面积推广的极合适的品种。在传播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分化出许多适合当地特点的变异类型,经过培育,产生了占城稻的新品种,有“60日”、“80日”、 “120日”早中晚3种俱全的品种。新中国成立前及解放初期,斜塘籼稻品种有“60日”、“80日”、“黄瓜籼”、“芦籼”等品种,均为占城稻变异类型品种。所谓“60日”,其实成熟期要80日,但是生长期满60日时,稻穗尖端已有成熟颗粒,可以剥取充饥,虽然是低产作物,但播种面积较多,属于当时的当家品种,又名“旱红莲”、“救工饥”。早粳稻有“一时兴”、“早稻黄”、“黄早十日”,中晚粳有“凤凰枝”、“一粒芒”(又名“紫芒稻”)、“木樨球”,晚粳有“芦花白”、“立冬稻”、“铁粳青”、“矮子粳”(又名“师姑杭”)、老晚稻,糯稻有“麻筋糯”、“香粳糯”、“虎皮糯”(又名蟹壳糯,色斑)、“秋风糯”(即冷粒糯)。
单季稻品种 “中乡”时期,单斜塘乡有17~18只水稻品种,籼稻品种“黄壳早十日”播种面积6500亩,“一时兴”10亩左右,其它还有籼稻“853”,晚粳“矮子粳”、“立冬稻”、“老来青”“芦花白”。1957年成立“大乡”以后,水稻品种有较大变更。时任党委书记的徐隽芳从望亭调来“苏稻一号”,当年试种1000亩,每亩能收300多公斤,但容易倒伏。后引进晚粳新品种“农垦58”(俗称“世界稻”),每亩单产可达250公斤,试种后效果很好,从1957年到1971年扩种双季稻为止的10多年时间内,“农垦58”成为斜塘全社的水稻当家品种。原先被群众钟爱的品种“芦花白”、“矮子粳”、“苏稻一号”被淘汰。其中像“芦花白”种植历史较长,群众称“种田种到头发白,勿要忘记芦花白”,也被“世界稻”代替。在此期间,再配有中粳“农垦57”,晚粳“老来青”、“金南风”。“金南风”色白细腻、耐吃、口感好,但单位产量低,只有少量种植。“农垦58”(世界稻)经多年种植,混杂退化严重,终于被淘汰,代之以“苏粳2号”、“农虎6号”和“农虎3-2”。在烂田区,为与席草配茬,1976年后推广杂交稻“南优2号”,因病虫害严重、米质差停止种植。
1984年,斜塘逐步扩大种植单季稻面积,恢复两熟制,以“昆农选16”当家,还有“早单八”,嘉兴品种“单鉴31”、“秀水04”。1993年推广“22-122”新品种,太湖农业研究所的“太湖2号”被淘汰。
1997年引进“武运粳7号”(即“95-22”),该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强,亩产可达550公斤,为斜塘近期的当家品种。
双三熟稻品种 1969年后,全面扩大双季稻面积,水稻品种又有新的变化。适宜双三熟制的水稻新品种最早是从浙江引进的。先后引进的前季稻品种有“二九青”、“原丰早”、“二九南一号”、“辐矮早2号”、“矮面早39”,后季稻主要是“农虎6号”、“农虎3-2”两个品种搭配种植。1980~1983年,双季稻品种简化,前季稻以“原丰早”当家,再配以“吴广早”、“二九青”;后季稻以“农桂早3-7”当家,配以“农虎6号”。
二、麦
小麦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斜塘地区小麦品种有“黄子头”、“菜子黄”、“光头麦”(“和尚头”麦)、“抢水黄”、“白长棋”、“红长棋”、“玉皮”等。50年代中期,“菜子黄”、“红长棋”占60%。1956年推广“南大2419”、“矮粒多”、“大方六柱”,其中“大方六柱”(简称“方六柱”)适应性强,早熟稳产,1961年小麦种植面积达85%。60年代初以“华东6号”为主,后又引进“安徽11号”、“扬麦2号”。70年代末引进“扬麦3号”、“扬麦5号”。到1987年以后,“扬麦5号”成为全乡的当家产品,目前已引进“扬麦6号”、“扬麦7号”,甚至“扬麦9号”。
大麦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群众有私家酿酒的习惯,斜塘有一定数量的大麦种植面积。当时大麦品种有“紫杆麦”,“有芒大麦”和“紫皮大麦”。新中国建立后,引进“赶程大麦”及“尺八大麦”。60年代推广浙江的“无芒六棱”和“两棱矮白洋”大麦。70年代引进“2-14”大麦,“早熟3号”为当家产品。进入80年代以后仍以“早熟3号”为主。
元麦品种 民国期间,元麦品种有“四柱头”、“六柱头”和“老来光”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用老品种,后引进“黑六柱”。60年代初推广浙江省肖山县的“立夏黄”。1965年~1976年以“米麦757”、“矮脚早”元麦为主,配种“立新1、2号”。1978年始以“海麦1号”、“浙1-14”当家,搭配种植“村农1号”和“村农2号”。1984年后,大部分种植“二棱元麦”和“浙1-14”。
三、油菜
民国期间,斜塘地区油菜品种以白菜型本地种为主,有“纯黄种”、“六占姆”、“大叶黄”、“矮棋黄”、“晏菜花”等。此类品种群众俗谓“土种油菜”,入春摘菜苔供食用,产量低,每亩约50公斤油菜籽、1954年,引入甘蓝型品种(此品种原从朝鲜传入,故称“朝鲜菜苋”)后,产量倍增,亩产可达100公斤,至此“土种油菜”被淘汰。60年代调种泰县“红枝”油莱,以适应荐口搭配,后又改种洋种甘蓝型“胜利52”、“胜利青梗”,亩产达85公斤。70年代推广“新华油菜”、“宁-49”等品种。80年代以吴县良种场选育的早熟高产品种“吴县早”及省农科院选育的“宁油7号”为主。 1987年以后,油菜品种主要有“宁油7号”、“胜利油菜”。1988年以后,又大面积推广“荣山选2”、“82-1”等油菜品种。1995年开始,以“汇油50”为主要品种。1999年开始,全面推广高产优质“双低(苏油1号)”油菜。1957年~1995年油菜籽产量见表2-2-4
表2-2-4 斜塘乡(公社、镇)1957年~1995年各年油菜籽总产汇总表
项 目 年 份 |
面 积 (亩) |
单 产 (公斤) |
总 产 (吨) |
项 目 年 份 |
面 积 (亩) |
单 产 (公斤) |
总 产 (吨) |
1957 |
5305 |
39 |
207 |
1977 |
5062 |
38.6 |
195 |
1958 |
5246 |
30.7 |
161 |
1978 |
5153 |
100.2 |
516 |
1959 |
4823 |
40.7 |
196 |
1979 |
5139 |
85 |
437 |
1960 |
7252 |
32.7 |
237 |
1980 |
5100 |
76.5 |
390 |
1961 |
5302 |
19.9 |
106 |
1981 |
5485 |
91.5 |
502 |
1962 |
4268 |
30 |
128 |
1982 |
7311 |
130.8 |
956 |
1963 |
4229 |
35.2 |
149 |
1983 |
7312 |
68 |
497 |
1964 |
4795 |
50 |
240 |
1984 |
5800 |
102.4 |
594 |
1965 |
5003 |
73.9 |
370 |
1985 |
8618 |
75.9 |
654 |
1966 |
5048 |
66.7 |
337 |
1986 |
8950 |
84.1 |
753 |
1967 |
4936 |
61.5 |
304 |
1987 |
7141 |
97.7 |
698 |
1968 |
5190 |
70.3 |
365 |
1988 |
7254 |
97.5 |
707 |
1969 |
5181 |
66.7 |
346 |
1989 |
7500 |
99.9 |
749 |
1970 |
5152 |
81.3 |
419 |
1990 |
7500 |
124.3 |
932 |
1971 |
5052 |
102 |
515 |
1991 |
7100 |
117.4 |
834 |
1972 |
5152 |
105.3 |
543 |
1992 |
7500 |
141 |
1058 |
1973 |
5152 |
63.7 |
328 |
1993 |
7190 |
139 |
999 |
1974 |
5217 |
81.2 |
424 |
1994 |
7190 |
87.4 |
628 |
1975 |
5174 |
65.5 |
339 |
1995 |
8200 |
168.5 |
1382 |
1976 |
5052 |
63.9 |
323 |
- |
- |
- |
- |
第五节 作物栽培
一、水稻
传统方法斜塘地区粮食作物的栽培在解放初期属粗放型,主要是沿袭传统方法,凭经验、直觉种田,不讲科学,栽培技术沿袭已久;一些明、清时期的农业著作所记述的方法,在解放初期仍未改变。水稻栽培技术,如育秧苗,普遍采用育苗移栽法,将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芽长二三分许,拆开抖松,撒田内……二三日后,撒稻草灰于上,则易生根。”(明弘治年间吴县知县邝廷瑞记)。莳秧:“芒种前后插之,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八九十根作一小束,移于犁熟水田田内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脚不宜频挪,舒手只插六丛,脚挪一遍;再插六丛,再挪一遍;逐旋插去,多要窠行整直。”田间管理,将耘田、烤田、施肥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稻苗旺时,放去水,干,将乱草用脚踏入泥中,则田畔洁净。用灰粪、菜饼碎屑相和,撒入田内,晒四五日,土干裂时,放水浅浸稻秧,谓之戽田……”(元朝鲁明善记)。关于耘耥,元朝王祯《农书》中记“形如木履,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巽其上,以贯竹柄,柄长五尺余。”“耕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耘田数,日复兼倍。”清嘉靖年间马一龙著《农说》中介绍插秧和水稻除草的方法:“妙在旋耖旋耙,旋耙旋莳,则燥湿和均,浑水澄泥,聚于根坎,有拥培之力也。”“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以二指嵌苗置其中,则苗根顺而不逆”,“移苗新土,黄色转青,乃用捣荡,捣荡虽以去草,实以固苗,盖田之浮泥易行浮根,而下之实土难入顶本,顶本入土不深,横根布于泥面,则得土之生气不厚,枝叶虽繁,抽心不茂矣,捣欲断其泥面横根,使其顶根入土深,受积厚多生之气,其后抽心始高而结穗长硕也。”其它如“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养猪羊乃农家第一著。”上述种种栽培方法,基本上沿袭到解放初期。水稻栽培时,秧田不分沟畦,谷雨至立夏时将浸3(天)、沥4(天)催好芽的稻种播下,每2米左右播一条,以踏脚印留条人行道为品种分界,每亩大田用种5~8公斤,出苗三叶后至移栽前追以黄粪2~3次。小满至芒种莳秧,移栽行距稀,“三铁鎝六稻管”,株距大。常保持田间有水,开始分蘖时进行耘、耥、竖稻,搁一次田,此后拔稗草一次。白露,秋分收获。
施肥法 土地改革以后,传统的栽培技术逐年改进。初期,主要重视施肥。传统的肥料是河泥,田块里挑些白河泥算是基肥,最多再施些粪肥。中农以上农户养猪羊有猪羊窠灰,或用菜籽饼作肥料。1956年,白河泥改柴夹泥。1958年公社聘请吴县藏书公社老农传授开积肥潭的经验,每2个生产大队安排1名老农指导开潭。潭中放青草,绿肥、撒石膏粉,挑水河泥搅和、发酵,备作基肥使用。此办法在全社范围推广,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60年代初,引进“三水”作物(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并培育绿萍。“摇船剩条弄,吃水剩个洞”就是形容当时“三水”作物布满斜塘全境水面的情况。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生产队用土法制“九二0”生长激素,“九二0”属生物肥料,喷洒后能刺激作物生长,后因实效不佳,推广一二年后即停止。
深耕法 1958年“大跃进”时,农业生产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如“亩产万斤粮”;做法上浮夸,如“深耕一寸,增产-成;深耕一尺,亩产万斤”;施肥不恰当,引起作物大量倒伏,砍掉竹园里所有的竹子作为防止作物倒伏的支撑竿;为追求株数,不合理地强调密植,莳秧竖、横都经绳,听哨子声统一莳秧。要多打粮的愿望十分迫切,但摒弃传统方法,新的方法又不科学,欲速则不达,产生了消极的效果。1962年始,逐步地调整,强调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栽培技术有科学的改进。
单季稻栽培法 1963年始,推广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单季稻秧田采用薄泥浆稀播育壮苗,大田根据苗色“三黄三黑”变化进行肥、水管理,重点是中期施用长粗肥,后期普施长穗肥。1980年恢复种植单季稻,单季稻栽培技术得到重视,至今又有了科学的改进。1997年试种“95-22”,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一、稀播壮秧,合理密植:“95-22”培育多蘖壮秧,以争取有较多的低位分蘖,一般每亩大田不超过6公斤,每亩秧播净种30公斤,每亩大田栽播2万穴左右,每穴3~4根,每亩大田连分蘖苗8万左右;二、增施肥料,合理运筹肥料。“95-22”对肥水比较敏感而耐肥抗倒。该品种应在肥力中等以上水平的田块种植,而且种在保水性好的田块,要增施磷钾肥,一般每亩大田不少于50公斤复混肥。宜采用"V"字型施肥法,中期控制氮肥施用,采用“二头重,中间控”的方法,穗肥采用促、保结合的方法分二次施。第一次在7月底重施尿素10公斤,隔10天补施,第二次每亩不少于5公斤;三、水浆管理要均匀,注意干湿交替,一般不宜长期积水,中后期不宜重搁田,后期断水不宜过早,做到养根护叶,活熟到老;四、防治好病虫害,掌握作物成长过程中病虫危害的特点,初期防治好螟虫、纵卷叶虫;中期注意纹枯病和稻飞虱,用好“井冈霉素”、扑虱灵;穗期用好“稻病宁”,防治稻瘟病。
双季稻栽培法 70年代全面扩大双熟制时,双季稻的栽培技术十分讲究。前季稻育秧方法有露地育秧、尼龙棚架、尼龙平盖、尼龙打洞、地膜育秧以及条寄育秧多种;后季稻育秧方法以水育大苗为主、还有两段育秧、抽条留苗、秧田套栽杂优稻等数种。境内育秧技术也历经几个过程:1966年水稻秧田做在旱地上,叫做旱育秧。方法是将旱地夯实,每亩秧田上施上10船河泥,待秧爽干后,每亩秧田播上400~500公斤稻种并经常保持秧田湿润,秧苗移栽前每亩秧田施上尿素20公斤,移栽时采用铲秧;1968年试行室内育秧,秧田做在房子里,是“工厂化”育秧。方法上等于现在做蘑菇一样,育秧时间比较短,一般7天左右就可以移栽。但这种方法,成本比较高,化工大、效益差,所以试行了几年又被淘汰;目前单季稻的育苗方式是稀播育壮苗,讲究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二叶一心时施断奶肥,保持秧板湿润,维持薄水层,看苗施用接力肥,拔秧前三天重施起身肥。
二、三麦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农民不重视夏熟作物,“三麦”生产在寒露撒播后,很少管理,翌年小满至芒种收获。不施基肥,白田下种,俗谓“白吃白壮,麦苗腊黄”,产量甚低。农家流行的俗语“一粒麦子二头尖,丢在田里大半年。开起春来望望伊,收到屋里一点点”。“三麦”收成是“细麦换粗麦”,收获量比播种量稍多一点、麦粒变粗而已。解放后,重视“三麦”生产,改进“三麦”栽培技术。60年代初,试行套播麦,但未能推广。1966年,实行阔埨深沟,薄片深翻,精捣细斩,提高秋播质量,确保全苗。要求“麦埨头泥块斩得像白果大”,强调早施苗肥,施足腊肥,补施拔节孕穗肥,沟系配套,防止渍害。70年代为了充分利用面积强调“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大力推广暗沟(即开沟后,面上覆盖泥块,种上麦子)。立冬前播元麦,立冬后播大、小麦。科学施肥,拍麦加工,进行“三麦”撒播改条播、闸条移栽的试验。80年代至今,“三麦”栽培技术改变较大,主要是:选用优良品种;改耕翻麦为板田麦(免耕麦);改进施肥技术,推广两头重、中间控的“V” 字型施肥法(将70%化肥用基肥,30%作拔节孕穗肥),推广复合肥。
三、油菜
油菜的栽培技术,明朝吴县知县邝廷瑞记:“八月下种,九、十月治畦,以石杵舂穴分栽,用土压其根,粪水浇之。若水冻,不可浇。至二月间,削草净,浇不厌频,则茂盛。苔长,摘去中心则四面丛生子多。”秋分播种,霜降、立冬间移栽,施肥直接穴施,栽后松土,追肥,清明前后摘菜苋,小满前后收获,百年未变,解放初期仍沿袭如前。1954年种植甘蓝型晚熟品种,栽培技术相应改进,推广双三熟制,小雪移栽。80年代又提前到立冬前后劈行刀栽,立春前后施用返青肥、抽苔前施苔肥、见花酌施临花肥,经常清理沟系,5月底6月初收获。1984年后试验免耕板田油菜,在水稻收割后不耕翻,用铁
鎝劈行等距条栽,活棵快,冬前生长量大。移栽时在两棵中间穴施复合肥,以防损根。
第六节 植物保护
一、新中国建立前
病虫害新中国成立前,斜塘地区病虫灾害屡有发生,危害程度也十分严重。仅列举《苏州明报》的零星记载,就能了解一二。民国14年(1925年)10月9日~10月15日多次记载:“斜塘等地发生严重虫害,稻头枯萎,乡董携农民持白穗至县报荒。”民国15年9月26日《苏州明报》载:“斜塘、车坊连朝浓雾,田畴一望皆白,四乡农民持穗至县报荒……十分之六七为白穗。”民国17年7月20日记:“飞蝗过境,飞翔空中离地仅5~6丈,自江北飞渡长江,沿江阴无夕飞至苏州,天日为昏,居民相顾警愕……城东诸乡乡民集结,鸣锣驱赶。”民国18年6月4日报载:“斜塘、沺泾相继发现蝗患入境,离斜塘六里之秧里村(今东安郁巷里村)受害尤重”,“翌日,又一批蝗虫飞临娄门一带,天日为昏。飞往太仓、吴淞方向去。”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化螟,蝗灾的危害甚烈。据南村村民尤坤柏述,新中国成立前有一年他种6亩田“黄稻”,由于白穗多,总共收6簸箕,每亩只收到5公斤多米;只要看见迷雾天,就会发现一大片“白雀柱”(白穗)。
防治方法 在旧时,不懂科学,只知搞迷信活动。如三化螟,每遇高温、高湿、多雾则能严重发生,正在破口抽穗的稻株,易受蚁螟危害,造成白穗。但群众只把白穗与雾天联系起来,认为这是“老天爷”布下的。又如“稻瘟病”在分蘖盛期盛发,严重发生时,远望发病田,如火烧过似的,群众称之为”天打稻”,说成是遭天雷劈的。传统的对付病虫害的方法是求神拜佛,烧“钱粮”,范围大
一些的是“抬猛将”、“打醮”。“抬猛将”是抬着“猛将”神像,在田间巡回以驱赶病害;“打醮”是请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驱邪避灾。在旧社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听天由命。当时习惯上对青蛙、燕子是保护的,不能随便捕捉。有较多村在田里放鸭吃蝗虫的幼虫,效果也较好。冬季枯草期,放火烧掉田岸边的野草,藉以消灭越冬虫卵,农历廿四夜里,田野田“烧四角”的火到处可以看见,形成风俗。从做秧田始,农民扎“稻草人”插在田土里,以赶飞鸟、蝗虫,也是植物保护的无可奈何的一种办法。
二、新中国建立后
病虫害及认识 解放后,大多数农民通过政府部门的工作,对作物的病虫害有认识:知道秧苗枯心死,稻株抽白穗是三化螟、二化螟的危害造成的,并了解了这些害虫的生活习性及对付它的方法。再有如稻瘟病、稻曲病,“三麦”上的粘虫、蚜虫、红头棒(赤霉病),到了60年代初,农民基本上能控制。改种双季稻以后,作物常青时间长、常青面积多、病虫害有足够的营养食料,又有一些新的病虫害,为群众认识并掌握:如稻飞虱、纵卷叶虫、纹枯病、二化螟和“三麦”上的白粉病。70年代引进的杂交水稻(籼稻)引发白叶枯病和二化螟大发生。80年代初,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单季稻种植面积增加,二化螟为害下降而三化螟的危害重新抬头。90年代起,“三麦”上的麦蚕(粘虫虫害)随着新农药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发生数量逐步减少。原“三麦”上的黑穗病,上述病虫害,在境内虽然屡有发生,但很快被广大农民认识并掌握,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扑灭,消除危害。
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在解放初期主要靠“土办法”。1951年始,采取晚间在田头点灯诱蛾,引螟蛾自取灭亡;秋后挖掘并烧毁稻根;冬闲田灌水消灭越冬幼虫;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下乡到秧田采卵块,用网兜捕捉螟蛾等多种方法消除病虫害。由于坚持数年,到1956年三化螟的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再有,如手工捉稻苞虫,发动中小学生捉麦蚕(麦粘虫),铲草皮;用柴油滴在水稻田的进水处,随着灌水,飘浮柴油的水灌入稻株中,然后拍打稻株,让稻飞虱从稻株上掉入田里,让飘浮在水面上的柴油粘住稻飞虱,以柴油杀之。50年代末60年代初,用硫磺、石灰、楝树果实搅和加热,烧制成农药泼洒。用纱布袋装高浓度药粉,加小竹竿拍粉袋,治虫防病。
60年代中后期,用有糖醋诱麦蚕蛾,插草把诱麦蚕产卵,石灰水浸种防治种传黑穗病及使用单管式喷雾机和背包式喷雾机喷药等方法防治病虫害;70年代除药水浸种、药粉拌种外,还有人工手摇式机器喷粉、喷雾,并发展到用机动喷雾喷粉机喷药。1972年,夏家大队使用的第一代产品是镇江农机厂出品的背负式弥雾机和担架式远程喷雾机。今全镇拥有喷雾机100多台。进入80年代,除草剂普遍使用,传统的耘耥取消,除草剂可以拌入化肥和细泥土中撒施。新中国成立以后至90年代,使用农药种类变化见表2-2-5。
表2-2-5 使用农药种类一览表
年 代 |
种 类 |
农 药 品 种 说 明 |
50年代 |
防 病 |
硫磺烧煮楝树果实 辣蓼头煮汁 |
60年代 |
防病治虫除草 |
6401石灰水浸和 敌百虫粉 “二二三”乳剂 除草醚 乱稗 二甲四氯 |
70年代 |
防病治虫除草 |
6401 稻脚青 石灰水 多菌灵 稻瘟净 井岗霉素 剧毒1650 1650 (甲乙基)混合粉 乐果 乐胺磷(柴油治飞 虱) 除草醚 二甲四氯 |
80年代 |
防病治虫除草 |
多菌灵 稻疫净 粉莠宁 稻脚青 稻病宁 盖草能 井岗霉素 扑虱灵 杀虫醚 杀虫双 甲胺磷 敌杀死 双黄隆 稻无草 麦草克 骠马 二甲四氯 扫佛特 |
90年代 |
防病治虫除草 |
稻病宁 浸和灵 百病清 克弗 稻脚青 井岗霉素 甲胺磷 虫杀手 扑虱灵 吡虫灵 敌杀死 麦病宁 稻无草 骠马 双黄隆 盖草能 二甲四氯 |
随着科学的发展,为了减轻劳力,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便于运输,提高防治效果,农药使用的数量也不断变化。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每亩田农药的使用量以“斤”算;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每亩田农药的使用量以“两”算;到90年代,每亩用量的计量单位越来越小,则以“克”计。
第七节 生产工具
旧时,斜塘农民种田沿用传统方法,生产工具也是历代沿用的旧式农具。灌溉使用脚踏车、手推车、牛车、顺风车,耕田用牛犁或用铁鎝翻地,积肥用木船罱网罱泥,脱粒用稻甩稻床。斜塘地区老农谚云:“三亩田踏车种田,五亩田要靠水车种田,七八亩田要黄牛种田,十亩田要有农船,十亩田以上靠水牛。”生产力水平大致如此,到解放初无太大的变化。1958年以后,逐步添置机械农具。1978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使用机械农具。下面列不同时期斜塘地区拥有农用生产工具情况:
1957年斜塘乡各高级社拥有农用生产工具 农船1366只,其中大船397只、中船440只、小船529只,均为木质船。顺风车270部,牛车1835部。脚踏脱粒机142台,耕牛1659头(其中水牛653头,黄牛1006头。)
1959年斜塘人民公社拥有农用生产工具 农船1496只,其中大船384只,中船490只,小船532只,其它船只90只。顺风车427部,脚踏脱粒机369台,耕牛1523头(其中水牛644头,黄头866头,公牛13头)。另外还有手摇风车404部,水旱犁1402把,耙903只,抽水机5台,绞关犁186部。
1971年斜塘人民公社拥有大型农用生产工具 “丰收35”型大型拖拉机1台,常州产“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4台,无锡产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6台,“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1台及拖拉机挂车1台,机动、电动脱粒机327台,喷雾器846台,其中机动喷雾器30台。农用船1293只,其中木质船1159只,水泥船134只。机动船19只,总马力达190匹,专业运输船11只,捕捞机渔船169只。耕牛894头。
1997年斜塘镇农民拥有大型农具 中型拖拉机7台,“久保田”联合机2台,农业专用手扶拖拉机150台,运输、农业两用手扶拖拉机70台,各种大小水泥挂机船只近3000只。
1998年新增大型农具 中型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9台。全镇农机总动力达30158千瓦。
第八节 农业服务机构
一、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斜塘分站
1954年吴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全县各区政府所在地农村为基地,对全县各区、乡作农业技术指导。1962年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全县分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派出机构,在斜塘公社设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斜塘分站,分站有工作人员2名:姜汉臣、宋宇信。分站工作人员以斜塘公社墩头生产大队为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技术。
1972年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发展为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继续指导全县推广农业新技术工作。
二、斜塘农业科学实验站(简称农科站)
1964年斜塘公社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简称农科站),各生产大队建立农业科学实验小组。公社农科站在宅前生产大队建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占地15.4亩。斜塘农业科学实验站设有培训基地、科研基地和种子基地。农科站成立后开展科研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培训基地 有40平方米的教室,开办长期培训班和短期培训班。长期培训班培训期8个月,从1975年到1978年共培训41人;短期培训班一般2~3天,根据农时季节、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的重点进行培训,短期培训共140期,培训12000人次,参加培训的有各村正副职农科队队长、生产队队长,为全镇培养大批农技人员,普及科学种田知识。
科研基地 培训班承担市、县、镇的科研项目,建立基地以来,先后承担20多个科研项目,涉及种子、栽培、植保及土肥等内容,通过科学试验示范,然后再大面积推广。如1979年试验的板田油菜、板田麦,获得成功,从1980年大面积推广到目前,板田油菜、板田麦种植面积达100%。
种子基地 农科站有固定种子基地70亩,挂钩基地300多亩。1991年实行全乡统一供种,该年种子入库数达17400公斤,基本实现3年一更新。如夏家大队农科队从1973年到1980年向国家交售良种383吨,还支援兄弟市县150吨,受支援地区为苏州昆山、江阴,还有上海的宝山、南汇、嘉定、奉贤诸县市。夏家大队农科队形成的“少引快繁”、“先示范、后推广”、“品种一更新,产量就大增,品种一提纯,产品增一成”等培育良种的经验,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科研成果 1976年到1978年连续3年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试验。在基地上选1.62亩田块试验双三熟制,实际收获每亩小麦单产401.5公斤,前季稻每亩收567公斤,后季稻每亩收537公斤,全年三熟每亩单产1506.3公斤;通过常规育秧、场地育秧、小苗育秧、尼龙育秧、二段育秧等多种育秧方法进行试验,在当时起积极作用。1980年尼龙育秧面积达6890亩,二段育秧面积达10200亩,通过试验测知单季育秧,每亩布量不宜超过40公斤。1986年,斜塘农科站还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P40项目,获得好评。大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总产:1979年全乡“三麦”种植面积25573亩,油菜5139亩,前季稻33155亩,后季稻45975亩,复种指数为240%;全乡全年粮食总产达31066
吨,当年出售粮食11865吨,创斜塘历史最高纪录。1979年全乡开挖肥料潭25815只,平均每亩可施有机肥料79担。1980年扩大桔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推广新品种,如双季稻的“二九青”、“原丰早”、“农虎6号”,单季稻的“早单八”、“秀水04”、“95-22”、“9-92”,小麦品种由原来的“扬麦3号”逐步发展到目前的“扬麦9号”。这些科研成果逐步在全乡范围推广,使全乡农业产量逐年增长。斜塘农科站多年来被评为县级先进农科站,1979年获县政府嘉奖,全国各省市领导及同行纷纷来斜塘农科站参观指导,全国水稻专家陈永康曾到斜塘农科站指导工作。欧洲国家荷兰农业考察团到站参观考察。上海奉贤、川沙,浙江余杭,北京市顺义县,多次到斜塘参观交流,十分赞赏斜塘农业工作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