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镇域)第二章(行政区划)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解放前行政区划
解放前并无娄葑这一名称,苏州城区习惯把娄葑地区称为“葑娄附郭”。将解放后娄葑乡(镇)的行政区划,与乾隆《长洲县志》、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及民国《吴县志》对照可知,清代及民国初娄葑全境分属金鹅乡十五都、习义乡二十三都、陈公乡二十四都、东吴上乡半十九都、东吴下乡二十九都、尹山乡三十一都,阳西村(旧称蚬子山)南、北部则分属益地乡金生里上十七都十一图、三图,总计7乡7都43图。详见表1-2-1。
表1-2-1 清代及民国初娄葑境域都、图对照表
对照地 |
都名 |
图名 |
清中期所辖自然村 |
清末、民国初所辖自然村 |
梅巷 |
金鹅乡 金桮里 |
十五都 十一图 |
(未见记载) |
火径、潘家桥、青石桥 |
十五都 十二图 |
(未见记载) |
无量桥、申秋巷、井亭桥 | ||
新苏(部分) |
习义乡孝廉里二十三都 |
一图 |
苏巷浜、闵家桥、道观巷、莫家巷、查家巷、周和山、钱婆浜、马路、镬扒浜、三马墩、利民铺 |
苏巷浜、闵家桥、道观巷、莫家巷、查家巷、周和山、钱婆浜、东马路、镬扒浜、三马墩、利民铺 |
新苏 板泾 |
三图 |
永安桥、邢家桥、邹家桥、凌家庄、传芳浜、下纤埠、义冢 |
里跨塘桥、邢家桥、邹家桥、凌家庄、传芳浜、下纤埠、邓家巷浜 | |
板泾 洋泾 |
四图 |
三青子、卢家庄、石家庄、潭泾、段泾、周家浜 |
三青子、卢家庄、石家庄、潭泾、段泾、周家庄、计家庄、杨泾、朱泾 | |
洋泾(部分) |
六图 |
李王庙前、划船梢、褚泾桥、孝廉桥、谭泾桥、周家浜、杜家浜、邱家浜、土公浜、张巷浜 |
李王庙前、划船梢、褚泾桥、孝廉桥、谭泾桥、周家桥、杜家浜、邱家浜、土公浜、张巷浜、史家浜、新泾 | |
葑红 |
陈公乡金栖里二十四都 |
一图 |
夏家浜、河泊所 |
夏家桥西浜、河泊所 |
葑塘 |
二图 |
金家桥(东)、小桥浜、干将泾、窑浜、葑门塘 |
金家桥东、小桥浜、干将泾、窑浜、葑门塘 | |
团结 |
三图 |
太保浜、井亭桥浜 |
太保浜、井亭桥浜 | |
团结 |
四图 |
普福桥、桑家桥、秋塘浜、居家村、东板桥 |
普福桥、桑家浜、秋塘浜南岸、居家村、东板桥北岸、太保浜 | |
葑塘 |
五图 |
西板桥(东)、马王浜 |
西板桥东、马王浜、张家厍 | |
葑塘 团结 |
六图 |
厍上、张家厍 |
厍上、张家厍、东板桥河南、六家村 | |
金厍 |
七图 |
十里泾、石炮浜、湾塘里 |
石码炮浜、湾塘里、七图村、摆渡口、南庄、水潭 | |
金厍二一四 | 八图 |
韩家舍、葑溪二堰桥、徐巷村、遗庵桥 |
韩家舍、葑溪二堰桥(俗称黄石桥)、徐巷、贤圣堂、东村 | |
二一四 金湖 |
九图 |
花柳村、赛公桥、老鼠浜 |
花柳村、赛公桥、老鼠浜、徐家港、韩家厍、北浜 | |
团结 |
十图 |
桑家桥、匠门塘、秋塘浜、温曹村 |
小桑家桥、匠门塘、秋塘浜北岸、温曹村、太平村 | |
团结 葑塘 |
十一图 |
何家堰头、翁家浜、蒋姆思桥 |
胡家堰头、翁家浜、蒋姆思桥、井亭桥浜 | |
葑红 葑塘 |
十二图 |
匠门塘、盈宿桥、刘安浜、仰家村、张家浜 |
匠门塘、盈宿桥、刘安浜、仰家村、张家浜、陆家村 | |
葑红 葑塘 |
十三图 |
仰家庄、申明亭基 |
仰家庄、申明亭基、三家村、梅思墩 | |
新苏 |
十四图 |
陈司泾桥、庆陵桥、富墓泾 |
陈司泾桥西、庆陵桥、富墓泾、孙家滩、娄门下塘西 | |
十五图 |
罗家桥(西) |
罗家桥西、娄门下塘中 | ||
十六图 |
洋泾桥、黄泥浜、鸭脚泾 |
洋泾桥、黄泥浜、鸭脚泾、高家场、砟草桥、一斗山、赵家浜 | ||
新升 |
十七图 |
蒋浜、彭港、朱施、尹家桥、木香港 |
蒋浜、彭港、朱施、尹家桥、木香港、陈家巷、北塘滩 | |
十八图 |
杨家村、何家浜、顾村桥、观上、褚司泾 |
杨家村、何家浜、顾村桥、观上、褚司泾、陈家巷、木香港 | ||
新湖 |
十九图 |
夏母浜、四马泾、邵渎泾 |
夏母浜、四马泾、邵渎泾、鸭脚浜、赵家村 | |
二十图 |
渡船口、唐家浜、北叶村、凤凰泾、叶家浜、火刀浜、赵巷村、江泾 |
渡船口、唐家浜、北叶村、凤皇泾、叶家浜、火刀浜、赵巷村、江泾 | ||
金厍 |
二十六图 |
曹家田、蒋巷港、张渎桥 |
曹家田、蒋家港、张渎桥、中蒋巷 | |
二十七图 |
蒋巷、师姑田渚、朱巷泾 |
蒋巷、师姑田渚、朱巷泾 | ||
新苏 |
二十九图 |
陈家浜、周家角 |
陈家浜、周家角、相门桥、皇华桥北 | |
葑红 葑塘 |
三十图 |
夏家桥、金家桥 |
夏家桥东、金家桥、葑门塘 | |
南园(部分) |
东吴上乡上颜安里半十九都又副扇 |
仁二图(一作“仁一图”) |
红杏子桥、西长桥(西烧香桥)、东长桥(东烧香桥)、善教桥(新造桥)、吴家巷、十泉街、相王巷、王家巷、春和桥、二郎巷、程桥(《元和县志》作属“仁一图”) |
南园 |
友谊 |
东吴下乡下颜安里二十九都 |
一图 |
北堰田、杨枝塘、鸭蛋浜、陈家浜 |
北堰田、杨枝塘、鸭蛋浜、陈家浜、沈家浜桥、竹墩 |
二图 |
马家浜、陆家板桥、西街、卫浜、牛场址、竹墩、杨湾沚、沈家桥、小桃源 |
马家浜、陆家板桥、西街、卫浜、牛场沚、竹墩、杨湾嘴、沈家桥、小桃源、半爿窨、浮角、杨枝塘西村、徐家塘、西村 | ||
城湾 友谊 |
三图 |
外城湾、灭渡桥、徐家港、里城湾、赤门坛、小桥、广孝阡 |
外城湾、灭渡桥、徐家港、里 城湾、赤门坛、小桥、广孝阡 | |
新塘北 |
九图 |
陆家厍、谭家港、南汀港、雷尖渚、姚墓塘 |
陆家厍、谭家港、南汀港、雷尖渚、姚墓塘 | |
群力 友谊 |
三十图 |
荡里、瓦砾泾、神仙港、百脚桥、小龙口、仲家桥 |
大荡里(又有南脚、西脚)、瓦砾泾、神仙港、百脚桥、小龙口、仲家桥、杨枝塘 | |
青旸 |
尹山乡堵城里北三十一都 |
一图 |
浜北圩、青洋地、计家厍、陆家村、乌沙浜、采莲泾、盐仓 基、铜锤浜、水绿浜 |
浜北圩、青洋地、计家厍、陆家村、乌沙泾、采莲浜、盐仓基、铜锤浜、水绿浜、马路桥 |
青旸 联合 |
二图 |
烧香桥、张家角、灯草桥、通仙桥 |
烧香桥、张家角、灯草桥、通仙桥、肖泾村、袁家浜、王家场、计家岸 | |
联合(部分) |
三图 |
藕梢浜、陈家厍、香花桥、邵渎泾、马形墩、道士桥 |
藕梢浜、香花桥、邵渎泾、马形墩、道士桥、箬帽浜、袁家浜、吴家浜 | |
四图 |
道士圩、朱家村、季家岸、新开溇、王家村、箬帽浜、蟹眼泾、道婆墩、猪头荡、破窑浜、丰乐桥 |
道士圩、朱家村、季家岸、新开溇、王家村、箬帽浜、蟹眼泾、道婆墩、猪头荡、破窑浜、丰乐桥、六泾 | ||
星红 |
五图 |
王家田、百脚港、百脚桥、外橛渚、夏圩、蒯家浜 |
东王家田、西王家田、百脚港、百脚桥、外橛渚、夏圩村、蒯家浜、东北湾 |
(由于各村、居委会与都图并不完全对应,表中对照地只能分几次出现)
另外,依仁乡仁义里半十九都又副扇系附郭地方,与娄葑乡交叉结合,如原葑红村东圩就属半十九都又副扇之葑四图。附于下。
附表 葑四图、娄二图所辖地名表
图名 |
清中期所辖地名 |
清末、民国初所辖地名 |
葑一图 |
安里桥、徐公桥、红板桥、石灰窑、草野湾、朱家弄、凌家牌坊、蒋家桥(西) |
安里桥、徐公桥、红板桥、石灰窑、草鞋湾、朱家巷、凌家牌楼、蒋家桥(西)、越城湾 |
葑二图 |
马路桥(东)、横街上、车缺口、敌楼 |
马路上、横街、车缺口、敌楼头 |
葑三图 |
青果巷、婆鸡桥、西街、卫浜场、杨枝塘桥、牛场渚、狭河里 |
青果巷、婆鸡桥、西街、卫浜场、杨塘桥(旧名西浮桥)、牛场渚、狭河里 |
葑四图 |
竹行头、朝天桥、窑浜、橹行渚 |
竹行头、朝天桥(俗名浮桥)、窑浜、橹行渚、浮浜 |
娄一图 |
虹桥(即钓桥)、永宁桥、利民桥、周家巷(南属廿四都十四图) |
虹桥、永宁桥、利民桥、周家巷、马巷 |
娄二图 |
官渎桥(西)、汪家桥(东)、马巷 |
官渎、汪家桥、马巷 |
民国18年(1929)8月,吴县实行区、乡镇制,一般每区辖10~50个乡镇,每乡镇有100~1000)户人家;乡镇下设闾,闾下设邻,居民5户为邻,5邻为闾。23年重新划分区和乡镇,每个乡镇有500~1000户人家;乡镇下设保、甲,每甲一般有10户人家,不得多于15户或少于6户;每保一般也为10甲,不得多于15甲或少于6甲。娄葑境域分属10乡,保甲数因区属变更、资料缺失无法统计。详见表1-2-2。
表1-2-2 民国23年~35年(1934~1946)娄葑境域区、乡与今对照表
对照村、居委会 |
区名 |
乡名 |
乡公所驻地 |
南园 |
吴县第一区 |
市郭南园乡 |
|
板泾、新苏(西北部) |
官渎乡 |
娄门路周和山 | |
洋泾、新苏(东北部) |
永安乡 |
永安桥南堍总管堂 | |
新苏(南部)、新升、新湖 |
宁南乡 |
娄门外下塘韩统军庙 | |
葑红、葑塘、团结、金厍、金湖、二一四、友谊(部分) |
井亭乡 |
团结村竹隐居庙 | |
梅巷 |
吴县第六区 |
斜浜乡 |
虎丘镇东升村元和塘下塘观音庙 |
阳西 |
吴县第七区 |
沈桥镇 |
太平镇沈桥街原供销社址 |
群力、友谊(1~11组)、城湾 |
吴县第八区 |
大荡乡 |
大荡乡陈太爷庙 |
星红(第四、五保) |
南港乡 |
星红村东王家田许毛伯家 | |
青旸(第三保)、联合(第四保) |
宝带乡 |
联合村南道士桥圣堂庙等 | |
新塘北 |
独墅乡 |
新塘北后陆家厍陆金荣家 | |
沙湖(养殖场) |
吴县第九区 |
(汪伪时期情况因缺少资料无法记录)
民国35年(1946)9月,吴县奉省政府令实施乡镇并编,全县共设9个区,137个乡镇;至37年(1947)年2月再次并编乡镇,娄葑全境分属吴县苏州区、阳澄区及淞北区7个乡镇。详见表1-2-3。
表1-2-3 民国37年~38年(1948~1949)娄葑全境所属乡镇与今对照表
对照村、居委会 |
区名 |
乡(镇)名 |
乡(镇)公所所在地 |
洋泾、板泾、新苏、新升、新湖 |
苏州区 |
娄江镇 |
周和山(今娄门路娄江小学址) |
梅巷、官渎 |
齐溪镇 |
齐门外大街 | |
南园 |
南园镇 |
司前街19号 | |
葑红(第四保)、葑塘(第四保)、团结(第三保)、金厍(第三保)、金湖(第一保)、二一四(第二保) |
葑溪镇 |
横街救火会(今横街66号) | |
群力、友谊、城湾、星红(第四、五保)、青旸(第七保)、联合(第八保) |
淞北区 |
郭巷镇 |
郭巷镇西大经堂 |
沙湖(养殖场) |
阳澄区 |
唯亭乡 |
唯亭镇 |
阳西 |
太平乡 |
太平镇 |
第二节 解放后行政区划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解放后的最初几个月,娄葑的行政体制仍沿用旧制(乡镇、保甲制)。1949年~1953年苏州城乡先后建立区、乡政权。50年来,娄葑地区地方建制发生多次重大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55年,区、乡、村制时期;1956年~1957年,乡、社制时期;1958年~1982年,政社合一制时期;1983年至今,乡(镇)、村(居委会)制时期。
一、区、乡、村制时期(1949年~1955年)
1949年9月,苏州市政府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分区,同年11月,城郊农村划并为7个乡,分别由东、南、西3个区管辖。与此同时,吴县也废除保甲制,实施新区新乡的制度,以5~7万人为1区,区下设小乡,每乡5000人左右;乡以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再设组。
娄葑全境分属苏州市和吴县6个区8个小乡,与现今建置的对照详见表1-2-4。
表1-2-4 1949年~1955年娄葑全境建制与今对照表
对照村、居委会 |
乡成立时的区属 |
乡名 |
乡公所所在地 |
下设行政村、组数 |
所辖自然村数 | |
(原)官渎、梅巷、新苏(北部)、北园 |
苏州市 |
东区 |
娄北乡(1951年2月变更部分区划,改名娄齐乡) |
齐门外虹桥浜 |
4村26组 |
33个 |
新苏(南部)、新升、新湖 |
娄东乡 |
永安桥南堍总管堂 |
6村31组 |
29个 | ||
南园 |
南区 |
南园乡 |
木杏桥东南堍洋房 |
4村 |
13个 | |
葑红、葑塘、团结、金厍、金湖、二一四 |
葑塘乡 |
葑红村夏家桥陆金根家(今夏家桥16号) |
6村62组 |
46个 | ||
群力、星红、城湾、友谊(1~11组) |
吴县 |
车坊区 |
新荡乡 |
群力村仲寿昌家(1949~1951)、陈公祠(1952~1956) |
8村68组 |
11个 |
新塘北 |
荡湖乡 |
郭巷镇塘南村南浜 |
8个 |
18个 | ||
青旸、联合 |
枫桥区 |
长桥(北)乡 |
青旸陆家村窑潭潭边地主王桂生家等 |
3村18组 |
11个 | |
阳西 |
阳城区 |
沈桥乡 |
||||
沙湖(养殖场) |
唯亭区 |
淞北乡(?) |
(表中区属系各小乡建立时的区属,因各小乡建立时间有先后,故区属背景不属同一年月,具体情况参见本节表1-2-7:《1949年~1999年娄葑地区行政隶属变迁表》,表1-2-5同理)。
表1-2-5 1949年~1955年各小乡所辖行政村与今对照表
对照村、居委会 |
对应行政村名 |
所辖自然村名 |
所属小乡名称 |
(原)官渎 |
板桥 |
南旺家墩、东板桥、西板桥、榆巷郎、虹桥浜、七家村、南海场、下家庄、水潭头 |
娄齐乡 |
梅巷(南部)、官渎(北部) |
汤家 |
汤家庄、桥浜里、李家场、旺家墩、油车桥、三家村、方家场、田爿里 | |
梅巷(北部) |
梅巷 |
圆口头、洋泾谷、东梅巷、西梅巷、东虎泾、西虎泾 | |
新苏(北部) |
苏韩(安) |
蒋园里、马弄里、桥浜里、徐湖浜、南苏安浜、北苏安浜、北家巷、小桥浜、林家庄、三家村 | |
新苏(西南部) |
新民 |
苏家场、驳船浜、矮凳桥、黄瓜桥、木属楼、新桥头、胡家场、冯家村 |
娄东乡 |
新苏(东南部) |
联合 |
李家浜、赵家浜、竹草浜、一斗山 | |
新升(北部) |
合心 |
北场滩、宋家园、蒋家浜、陈家浜、洋泾村 | |
新升(南部) |
四合 |
西木香港、官廊、何家浜、杨家村、王家村 | |
新湖(南部) |
三合 |
下马浜、王坟头、上项村、金丝桥、东木香港 | |
新湖(北部) |
一心 |
唐家浜、叶家浜 | |
友谊、葑红(西南部) |
葑九 |
桑园地、姚家弄、北杨枝塘、陆家村、庄先湾、石炮头、北栅头、前庄 |
葑塘乡 |
葑红(东北部)、葑塘(西部) |
瑜翁 |
翁家浜、刘家浜、夏家浜、圩郎村、徐家浜、三十图、石炮头、陆家村 | |
葑塘(东部)、团结(西部) |
厍塘 |
塘南村、河家沿、油金头、太保浜、张家厍、井亭桥浜、葑门塘、金家浜、干将墩 | |
团结、金厍(西北部) |
秋田 |
前蒋巷、后蒋巷、曹家田、桑家桥、南老坟头、后老坟头、秋塘浜、庄桥浜、六图村、前七图、后七图 | |
金厍(东部)、二一四(西部) |
八沙 |
南田、沈家埭、厍郎、徐巷、南海、北港 | |
金湖 |
九塘 |
塘北、九图、西浜、湾里 | |
城湾 |
城湾 |
灯草桥、簖上、大郎、城湾里、外城湾 |
薪荡乡 |
星红 |
王家 |
西王家村、东王家村 | |
友谊(东部) |
摆宴 |
西摆宴村、东摆宴村 | |
友谊(西北部) |
枝塘 |
枝塘村 | |
群力(东部) |
东脚 |
大荡村 | |
群力(西部) |
西脚 | ||
群力(南部) |
南脚 | ||
群力(北部) |
北脚 | ||
南园(东部) |
互助 |
(相王弄以东各村) |
南园乡 |
南园(中部偏东) |
合作 |
(相王弄至带城桥各村) | |
南园(中部偏西) |
团结 |
(带城桥至乌鹊桥各村) | |
南园(西部) |
前进 |
(乌鹊桥至盘门各村) | |
青旸(西部) |
青旸地 |
青旸地 |
长桥(北)乡 |
青旸(东部) |
陆家村 |
马路桥、张家角、王家场、蔡家村、薛家村、消泾村 | |
联合 |
联合 |
计家岸、吴家场、荒田里、烧香桥 |
1953年9月,苏州市建南园乡,其行政属苏州市南区,农田归郊区长桥(北)乡指导,次年5月3日,南园乡行政上亦划归郊区。
1953年9月,葑塘乡分为葑塘和厍塘两乡,新葑塘乡辖境相当于后来的葑红、葑塘、团结3村(居委会);厍塘乡辖境相当于后来的金厍、二一四、金湖。
1955年春,无锡县墙门区周新村(今无锡市硕放镇硕放飞机场址)因建机场需要,村民集体搬迁至葑门机场(又称长桥机场)址,取名建新村,属长桥(北)乡(今娄葑镇联合一组)。
二、乡、社制时期(1956年2月~1958年8月)
这一时期是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互助组上升为初级社,高级社又相继诞生。
1956年12月,苏州市人委决定撤销水上办事处,建立苏渔乡,亦归郊区管辖。金湖、二一四两地农民与苏渔乡渔民处同一地域而属不同行政单位管辖,不久,金湖、二一四两村农民也划归苏渔乡领导。
1957年12月,青旸乡并入娄葑乡;苏站乡友好社、北园村同时划归娄葑乡,全乡面貌基本形成。这时的娄葑乡俗称“大乡”。
三、政、社合一制时期(1958年9月~1983年6月)
1958年8月,全国农村迅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吴县娄葑人民公社、苏渔人民公社相继成立。“全民皆兵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吴县建立民兵师,各公社相应建立民兵团,团下设营、连。娄葑全公社被编为8个营,成立1个民兵团。每营管一至三个高级社的民兵。不久,高级社又改称生产大队。其对照情况详见表1-2-6。
表1-2-6 营、社与生产大队与今对照表
对应生产大队 |
营别 |
高级社名称 |
青旸、联合 |
一营 |
青旸一社、青旸二社 |
城湾、友谊 |
二营 |
城湾社、友谊社 |
星红、群力 |
三营 |
星红社、群力社、新光一社、新光二社 |
葑红、葑塘、团结 |
四营 |
葑红社、葑塘社、团结社 |
金厍、金湖(老)① |
五营 |
金厍一社、金厍二社 |
新升、新湖、新苏(南部) |
六营 |
新升社 |
新苏(北部) |
七营 |
苏安社 |
梅巷、官渎 |
八营 |
友好一社、友好二社 |
注①该金湖大队地域在今金厍村境内,与后来的金湖村不是一个概念。
1959年7月,经过合并后的新娄葑公社下辖14个生产大队:友好、新苏、新升、金厍、团结、葑红、葑塘、星红、群力、友谊、青旸、联合、城湾、南园。
1961年7月25日,金厍大队分为金厍、金湖(老)两个大队,新升大队分为新升、新湖大队,友好大队分为友好一大队、友好二大队,全公社下辖生产大队增至17个。
1964年1月,跨塘公社洋泾、板泾村划入娄葑公社,其四至范围东、南、西未变,北抵板泾村山青子以北的阳澄湖湖面。
1965年2月27日,在原北园村的基础上成立北塔农场,划归娄葑公社。
1968年4月30日,娄葑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10月13日,吴县苏渔公社并入娄葑公社,并入时带来四大队(今阳西村)、二一四大队、黄天荡养殖场、沙湖养殖场、扒蚌大队、东方红(养殖)大队等。至此,娄葑公社(乡)范围基本稳定下来,除了局部调整外,20余年不再有大面积的区划变动。
1971年5月7日,苏州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建立农业局,娄葑公社改属市革委农业局领导。1977年4月13日,成立中共苏州市委员会郊区工作委员会,娄葑地区重属郊区领导。
1980年11月,北塔农场建制撤销,地盘划归平江区。娄葑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娄葑公社管理委员会。
四、政、社分设时期(1983年10月至今)
1983年7月开始,改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娄葑乡人民政府(10月正式成立),将原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时全乡辖有21个行政村、2个养殖场、298个村民小组,有居民10181户、36460人,分居155个自然村,全乡面积42平方公里。
1992年9月,官渎村划归平江区管辖。
1994年2月,根据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协议,中新合作在苏州城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5月,娄葑乡成建制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划交之时,全乡有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240个,水产场2个。随着苏州市区的扩展及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南园、青旸、友谊、团结、葑塘、新苏、新升、新湖等村土地陆续被征用,农户分别迁居市区新村及建于葑红村夏家浜东面的夏园新村、葑塘村,徐家浜以南的徐家浜二村,梅巷村东南的梅花新村,友谊村东南的葑谊新村,成为新的城镇居民。
1994年,娄葑乡成立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分区。区内建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南北向主干道(通园路)。从北端起分别架设黄天荡桥、通园路一号桥、二号桥、三号桥、星红桥。分区南端东西向的东兴路直通星红工业小区。星红工业小区内有宏图路、宏伟路、宏业路。娄葑分区西部以东环路为界,北部以苏沪机场路为界,南接吴县市郭巷镇,东临独墅湖。1999年9月28日,娄葑镇行政中心大楼在娄葑分区建成启用。
1995年6月,团结、友谊、葑红、葑塘、新苏、南园、联合、青旸、城湾、星红、新湖、新升、梅巷等13个行政村改设为居委会。
1996年6月,吴县市郭巷镇塘北村8个组因工业园区征用土地需要划归娄葑乡,成立新塘北居委会,居民搬迁至黄天荡通园新村。
1999年3月31日,娄葑撤乡建镇。到1999年底,全镇占地面积34.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街道办事处3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7个、养殖场2个,村民、居民小组248个,人口370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02人。
1949年~1999年娄葑地区行政隶属变迁见表1-2-7。
表1-2-7 1949年~1999娄葑地区行政隶属变迁表
1949年5月小乡区属情况 |
小乡名称及对照村、居委会 |
成立时间 |
区划变迁 | ||||||||||||||||
1949年年底 |
1950年2月 |
1950年4月 |
1951年2月 |
1952年8月 |
1953年9月 |
1954年9月 |
1955~1956年 |
1957年12月 |
1958年7月 |
1959年1~7月 |
1959年7月 |
1962年6月 |
1964~1969年 |
1969~1979年 |
80年代至90年代初 |
1994年起 | |||
苏州市 |
南园乡(今南园居委会) |
1953年4月 |
(地属苏州市城东区附辖地) |
(地属苏州市郊区) |
行政属苏州市南区,农田归郊区长桥北乡指导 |
苏州市胥盘区 |
1956年2月合并为青旸乡,属苏州市郊区 |
合并为娄葑乡(苏站乡友好社后分为一社、二社,一社即梅巷村,二社即官渎村),仍属苏州市郊区 |
划归苏州市沧浪区 |
沧浪区 |
7月复合并为娄葑公社,由苏州市人委直接领导(不含北园) |
划归苏州市郊区,仍称娄葑公社(不含北园) |
1964年1月跨塘公社洋泾、板泾村划归娄葑(仍属苏州市郊区),1965年3月,北塔农场(即北园)划归娄葑公社,1968年10月。全公社直属苏州市领导。 |
1969年10月苏渔公社并入娄葑。娄葑公社属苏州市直接管辖,1971年5月起改属市革委农业局党的核心小组领导。 |
1980年11月,北塔农场建置撤销,地盘划归平江区;1983年10月起改称娄葑乡,仍属郊区:1992年9月官渎村划归平江区。 |
1994年5月划归苏州工业园区:1996年6月,吴县郭巷塘北村八个组划归娄葑乡;1999年3月31日娄葑撤乡建镇。 | |||
吴县 |
长桥北乡(初名长桥乡,后北部称长桥北乡;今青旸、联合居委会) |
吴县枫桥区 |
(同前) |
长桥乡北部划归苏州市城东区改名长桥北乡;南部仍属吴县(不考) |
苏州市郊区 |
(同前) |
胥盘区 |
划归吴县管辖(北园划归平江区),10月起改称吴县娄葑公社 |
1月起属沧浪区城南公社 | ||||||||||
新荡乡(今群力、星红、城湾、友谊1~11组) |
1950年4月 |
吴县淞北区宝带乡、大荡乡 |
(同前) |
吴县车坊区 |
苏州市城东区 |
苏州市郊区 |
(同前) |
胥盘区 | |||||||||||
苏州市 |
娄齐乡(初名娄北乡,今官渎、梅巷、北园及新苏北部) |
1949年11月 |
苏州市东区 |
吴县唯亭区 |
(同前) |
娄北乡划去洋泾、板泾村①,添入北园村,改名娄齐乡,划归苏州市城东区 |
北园划归苏州市东区 |
苏州市东区 |
(同前) |
1955年10月划归苏州市平江区 |
1月起划归苏州市平江区,改名娄东公社(不含北园) | ||||||||
剩余部分仍称娄齐乡,属苏州市郊区 |
苏州市郊区 |
胥盘区 |
1956年2月,官渎、梅巷地区划归郊区苏站乡 | ||||||||||||||||
娄东乡(今新苏、新升、新湖) |
1949年11月 |
苏州市东区 |
吴县唯亭区 |
(同前) |
苏州市城东区 |
苏州市郊区 |
(同前) |
胥盘区 |
1956年2月娄齐乡剩余部分与娄东乡、葑塘乡、厍塘乡合并为娄葑乡,属苏州市郊区 |
1月起属沧浪区城南公社 | |||||||||
葑塘乡(今葑红、葑塘、团结、金厍、金湖、二一四) |
1949年11月 |
苏州市南区 |
吴县车坊区 |
吴县唯亭区 |
苏州市城东区 |
苏州市郊区 |
葑塘乡,仍属郊区 |
胥盘区 | |||||||||||
厍塘乡,也属郊区 |
胥盘区 |
1956年12月成立郊区苏渔乡② |
仍属苏州市郊区 |
7月为吴县苏渔乡(公社) |
(同前) |
9月成为苏州市苏渔公社,由市人委直管 |
郊区苏渔公社 |
(同前) |
注①洋泾、板泾地区从娄北乡划出后归桥东乡管辖,后桥东乡并入跨塘乡。
②苏渔乡居民多为船民,开始时岸上无房,成立苏渔乡时,金湖、二一四等地船民与厍塘乡民处同一地域而属不同行政区管辖,后来才纳入一个体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