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人物)第一章(人物传)

第一章 人物传



干将、莫邪、欧冶
干将(春秋末期)  吴地著名铸剑师。
莫邪  干将之妻。
欧冶  铸剑工匠。
干将与当时的铸剑工匠欧冶(又称欧冶子)曾同拜“铸剑子”为师,后两人均以铸剑著名。
据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越国曾派人献三把宝剑给吴王阖闾,阖闾非常喜欢,把它们当作宝贝,于是命干将再铸两把宝剑。干将与莫邪“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但炼了三个月,金铁之精不化。莫邪说:“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干将说:“昔吾师作剑,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莫邪便说:“师知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莫邪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冶炉中(一说莫邪自己投身熔炉),干将派三百个童男童女“鼓橐装炭”,终于使金铁融化,最后铸成两把著名的宝剑:阳称干将,阴称莫邪;阳作龟纹,阴作漫理。干将藏匿雄(阳)剑,献出雌(阴)剑。阖闾非常器重这把剑。以后干将、莫邪的故事被改编,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佚名所著的《列异传》中均可见到有关内容,干将、莫邪的知名度遂大大提高。
以前葑塘村田庄河东侧有干将墩,相传为干将墓所在地;墩西隔河有陈珠宝坟(陈姓珠宝商之坟),村人指为干将炼剑处。1995年干将墩被挖,未见棺木遗骨。
欧冶相传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又与干将合作,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欧冶在娄葑乡境内也颇有影响。以前团结村与金厍村交界处建有欧冶庙,相传神即欧冶子,乡人奉其为土谷神,称为“欧冶明王”。
(见《吴越春秋》、《辞海》)
韩说
韩说(?~前91)西汉将领,韩信曾孙辈。年轻时与其兄韩嫣均为汉武帝的亲信。元朔五年(前124),以都尉身份随卫青进攻匈奴右贤王,立下战功,被封为龙頟(一作额)侯。
元鼎六年(前111),韩说与朱买臣同受诏,任横海将军,在吴中督造楼船,出句章(今浙江宁波西北),由海道攻东越。次年与杨仆等军一起进入东越境内,东越人把越王余善杀死,然后投降。韩说因战功封按道侯。不久担任游击将军,屯兵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外,以抵御匈奴。回朝后改任光禄勋(一种掌领宫廷宿卫侍从的官职)。
汉武帝晚年多病,便疑系其左右人使巫蛊所致。征和二年(前91),有一个叫江充的诬告太子刘据宫中埋有木人,韩说跟从江充入太子宫掘蛊,结果被刘据所杀。
韩说在吴中督造楼船时,因有功于吴,因此老百姓在今新苏居委会一斗山立庙纪念他。庙被称为横海将军庙,又称韩统军土地庙(详见第四编第六章第一节寺观祠庙)。团结村天宝墩挖掘出的西汉中期“地位显赫的将军”之墓,疑即韩说墓(韩信曾封于吴地,韩说当有可能葬于吴;从天宝墩到韩将军庙,直线距离也仅两公里左右)。
(见《辞海》增补本、《吴门表隐》卷十四)
张翰
张翰(约258~314)西晋乡贤、文学家。字季鹰,苏州人,吴国大鸿胪(负责赞襄礼仪之官)张俨之子,自幼深受教育,清高而有才华。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文笔流利,语言平畅,在当时文坛享有盛名。他著有文章数十篇,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其中有《首丘赋》、《豆羹赋》、《杖赋》、《秋风歌》等辞赋,影响很大。他的诗大多散佚,今仅存六首,其《杂诗》中的“黄花如散金”句曾被李白誉为“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唐代开科取士也曾以此句命题。
张翰墨迹古朴端雅,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张翰书法张(芝)、索(靖)”;窦暨《述书赋》也称:“季鹰有声,古貌磅礴,虽无名验,攀附张、索,如凝阴断云,垂翅一鹗。”《悦生古迹记》记载,宋右丞相贾似道家有张翰的《思乡帖》。
张翰为人纵任不拘,人称其为“江东步兵”。会稽(今浙江绍兴)文士贺循赴洛阳上任,路过苏州时,泊船于阊门,焚香操琴,张翰闻声上船,与贺循攀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竟顾不上和家人告别,搭贺循之船一起北上了。
张翰到洛阳之后,齐王司马冏召他任大司马东曹掾。齐王骄奢淫逸,擅权跋扈,不听张翰谏劝,参与“八王之乱”。张翰料得齐王必败,便作《秋风歌》一首:“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又长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为羁官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借“莼鲈之思”弃官南归,隐居家乡。不久齐王果然兵败被杀,且株连三族,殃及二千余人被戮。后人对张翰具有远见卓识、反对分裂、维护团结、不贪名利的崇高品质极为赞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曾书写《张翰思鲈帖》以示缅怀。
张翰性至孝,遭母忧(去世),哀毁过度,年57岁去世,墓在横山东二里,一说葬于弥陀港南役圩(今吴江市莘塔镇二图村),墓西侧有“敬信庵”祀奉张翰。
以前葑门路七公堂弄北端(今苏州大学东区南校门西南、属葑红居委会地界)建有张翰祠,俗称七公堂,又称张步兵庙。后人奉张翰为东吴下乡土谷神,每年都要去祭祀他。张翰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也有祭祀,对他的赞语是:“秋风京洛,驰想莼鲈;首丘一赋,达士楷模。”
(见《吴郡名贤传赞》)
王泚
王泚(明初)官吏。娄郊人,建文(1399~1402)中任监察御史(正七品),永乐(1403~1424)初年,因奸党诬陷而被诛杀,祔祀于复旧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王光裕
王光裕(明初)明代义士。字希哲,匠门塘以北(原新苏、新升、新湖村一带)人,官翰林院待诏(从九品)。靖难(1399~1402)燕王朱棣抢夺侄儿建文帝皇位的战争兵起,他率领乡兵与燕军交战(地点当在南京),被流箭射中,受伤而死。他的侄孙王敦善冒死将其尸骨运回埋葬。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陈祚
陈祚(1382~1456)明朝官吏。字永锡,号退庵,吴县(今苏州)人。永乐三年(1405)以书法出众被征写《文献集成》,九年(1411)以三甲一名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河南右参议(从四品)。永乐十五年(1417),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一起上疏,提出迁都北京不便。后来三个人均因此被贬到湖北均州太和山为佃户。陈祚与妻王氏躬耕力作,馌(给在田耕作的人送饭)饷十年,却“处之晏然”。
宣德二年(1427),明宣宗考核迁谪诸臣,陈祚为第一,擢任御史,巡按福建(巡按御史为正七品),地方大官多被他弹击。自唐代以来,各朝均有和买(官府以购买为名掠夺民财的一种变相赋税)现象。明代虽规定官司不许以和买扰民,但商铺仍有供应义务。陈祚到任后便禁止和买,闽人为此感恩不尽。回到北京后,他上奏说:“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淞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宣宗准奏。苏北白塔河的疏浚,大大方便了粮饷的转运。不久陈祚出按江西。当时天下承平,宣宗颇留意于游猎玩好,陈祚上疏劝勤圣学,宣宗大怒,下令逮捕陈祚及其家人十余口,并籍没其家产,他的父亲竟瘐死狱中。
五年后(1436),明英宗继位,陈祚被释放,官复原位,再按湖广,更加保持气节,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作斗争。辽王朱贵烚淫酷,陈祚与巡按吴政一起弹劾他,但英宗未明真相,把他们两人一起抓到京城,论罪当死(《明史》说因奏贵烚罪有隐匿而被抓)。未几,弹劾内容全部得到证实,于是两人被释放。陈祚改任南院御史,“言事如故”。不久任福建按察佥事(正五品),百姓惧怕他的威严,不敢违抗各项规定,凡祠庙供奉未载入祀典之神的全部自动拆除,并用拆下的材料修建学宫和官舍。
十多年后,陈祚引疾致仕,回到苏州。因庐舍已经籍没,只好葺屋于葑门郊外,地名后来就叫做陈佥事巷(今葑红、葑塘居委会一带)。乡居四年,他惟独推重里人邢量,经常挟策前往质疑,至夜方归。所著有《尚书卓跃》。75岁卒,葬于城西横山桃花坞。
陈祚天性严毅,不苟言笑,即使子弟也难得跟他说笑。因陈祚铁面无私,故被吴地百姓称为“冷铁御史”,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赞语是:“谔谔陈公,正言不讳;屡批逆鳞,刚直自遂。”陈祚之子陈宁,曾任河南新野教授;孙陈悦官河北永定知县。
(见《明史》、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
仰瞻
仰瞻(约1390~约1465)明代官吏。字宗泰,葑门外仰家庄(今属葑红居委会后庄一带)人,苏州府学生,永乐九年(1411)举人第一名(解元),授虎贲卫经历。洪熙(1425)初,官大理寺副,大学士杨士奇荐为左寺丞。
正统年间(1436~1449),宦官王振权势倾朝,百官参见,全都以鞠躬下跪为礼,惟独大理寺卿薛瑄、少卿顾惟敬及仰瞻不肯下跪。当时有一位指挥官死了,王振的侄儿王山欲娶其小妾,而指挥官的妻子却不允许,小妾便诬告她药死丈夫,于是酿成冤狱。薛瑄知道实情后,带领少卿以下官员奋力为之辩护,其中以仰瞻表现最为出色。王振知道后,怒火中烧,想把薛瑄杀掉,仰瞻不顾自己安危,挺身为薛瑄辩护,由此得罪王振。后来又因在处理河北蔚州卫兵沈荣的冤狱中再次得罪王振,于是仰瞻被关进锦衣卫监狱,后谪戍大同。
景泰(1450~1456)初年,刑部尚书俞士悦、都御史陈镒等都上书为仰瞻辩护,终于使冤案得以平反,遭贬谪七年之久的仰瞻被召为大理寺右寺丞,执法更加坚定,在位者多不悦。以后因为与内阁大臣王文讨论赈济饥民事意见不合,仰瞻便以年老为由乞归,遂加大理寺少卿衔致仕,时年64岁。他的事迹《明史》有传。著作主要有《归休文集》等。
仰瞻为人谦恭,尊重长者。他年轻时曾师从郡学训导夏时,后来经过夏家大门,必下车行走,即使深夜也是如此,人们都为之折服。
仰瞻善于书法。苏州双塔公园内《定慧禅寺重建佛殿碑》即由他书写,正统二年(1437)立石。另外,苏州文庙内也藏有他景泰元年(1450)书写并篆盖的《管处士墓志铭》。
仰瞻孙仰璇,字彦政(一作彦文),成化五年(1469)贡生,官至山东滨州同知。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
邢量
邢量(约1413~约1474)明代学者、藏书家。字用理,号蠢斋,长洲人,隐居葑郊邢家巷(今葑红居委会城乡接合部),以行医占卜谋生。性狷介,终生不娶,也不蓄奴婢。家中只有三间破屋,青苔满壁,折铛(烙饼用的平底锅)败席,满目萧然,过着如同野僧的生活。
邢量不注重人情交往,足迹也不出里门。他经常不烧饭煮水,客人来了,只是请他就坐而已,但前来请教问题的人络绎不绝,状元吴宽也曾拜访过他。福建佥事陈祚致仕回到苏州,峻厉少客,惟独敬重邢量,常一早挟策到邢量家质疑,天黑方归,而邢量却从不到陈祚家去。苏州知府得知邢量大名,要求他写诗呈见。邢量却说:“自古以来只有采诗,没有献诗,我怎能用诗作为受召见的礼品呢?”
邢量喜好藏书,居室除卧榻外,均为亲手校订之藏书。他身体瘦削而学识渊博,自经史以外,凡佛学、道家学说、方技(医、卜、星、相之类技术)无所不通。所著有《蠢斋集》,吴姓太史为之作序,门人朱存理有《蠢斋先生传》。
邢量62岁卒,自己预先为自己写了墓志。葬于葑门外北原麋字圩(今葑红、葑塘村北部一带)。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
张昶
张昶(明宣德至弘治间,即1426~1505间)明代乡贤、学者。字景春,葑门塘(原团结村、金厍村一带)人。父彦达性情刚直,别人有过失就当面指出,很少有人能合他的意,惟独张昶能够。张彦达去世后,妻子陈氏寡居40年,靠张昶到北京经商供养。一天,张昶心跳异常,不一会儿有人向他报告说,他母亲在家里生病了。张昶立即停止经商,回家侍奉母亲,直至她97岁去世。张昶还自己为母亲写了行状,并请状元、官至尚书的吴宽(1435~1504)为母亲撰写墓志铭。
张昶除孝顺父母外,还关心地方公益事业。金鸡湖边的黄石桥,相传始建于东晋时期,因年久失修而坍毁,成化七年(1471)张昶出资重建,方便了两岸百姓的来往。张昶的文字功底也很好,著有《吴中人物志》,为研究地方名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资料。
张昶晚年迁居城内。孙张滂,字应霖,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台州推官;曾孙张凤翼(1527~1614),字伯起,号灵墟,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戏曲作家,弟燕翼、献翼亦有才名,时人号为“三张”。
(见乾隆《长洲县志》卷二十四)
朱存理
朱存理(1444~1513)明藏书家、学者、鉴赏家。字性甫,号野航,葑门塘(今葑红居委会一带)人。少年学习科举,因不喜做官,于是辞谢而去。后曾师从邢量,又跟从名士、藏书家杜琼先生(1396~1474)游历名山大川,大长了见识。再后来到吴县太平荻扁王氏(宋宰相王旦之后)家塾任教,吟得“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之句,受到吴中诗坛的推崇。
朱存理自小好学,从群经诸史到山经地志,无所不览,到老不懈。他以藏书鉴赏为乐,听到别人有奇书,就尽力访求,并志在必得;而一旦借到后,又必定亲手抄录。他精于楷书,曾先后抄录前辈诗文百余家。晚年因家贫而无以自给,只好任所积之书渐渐散去,他每每抚书叹息,却又无可奈何。著有《经子钩元》、《吴郡献征录》等书,并参与修编王鏊主编的《姑苏志》。
朱存理广交社会名流。据《唐寅年谱》载:正德三年(1508)农历八月,唐寅(伯虎)与沈石田(周)、文征明等送别戴昭,作《垂虹别意图》,当时赋诗之人中就有朱存理。
朱存理卒年70,文征明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赞语是:“不求闻达,矢志读书;善谈名理,以德为舆。”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唐寅年谱》)
朱凯
朱凯(?~1514)明学者、藏书家,字尧民,葑门塘(今葑红居委会一带)人。工诗善画,不随世俗,视功名利禄如浮云。每天只是挟策吟咏,或访求前人理学哲语、奇闻逸事,并记之于心。
据《唐寅年谱》记载,朱凯与唐寅、文征明等名流交往甚密,如弘治八年(1495),张西园60大寿,朱凯、唐寅等均写诗祝贺;正德三年(1508),朱凯、唐寅、文征明等同游苏州城东南的竹堂寺(又名正觉禅院),并同饮于寺中,唐寅为此作《牡丹图》,在图的跋文中还提及朱凯之名;同一天,文征明持《天平山图》邀各人补题,朱凯、唐寅等又均题诗其上。
朱凯极喜藏书,收入多用来购买书籍,即使为此节衣缩食也处之泰然;另外还喜欢著述,所著有《尧民集》等。他与朱存理齐名,人称“两朱先生”。文征明在朱存理墓志铭中写道:“两先生殁,吴中故实往往无所考焉”,对朱凯、朱存理作了高度评价。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唐寅年谱》)
卢珪
卢珪(1442~1517)明代乡贤。字廷玉,葑门塘(据“旌义坊”所在地判断,当属原团结村与金厍村交界处)人。遗腹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又去世了,只好寄养于伯父家。17岁独立,以经商为业,渐渐有了积蓄,便购置下大量田地,转事农业生产。10多年后,成为乡里一大富翁。长子卢钦成年后,卢珪便把家中的经营管理事务交给他,自己则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他常施棺给乡里死了人却无力敛葬的人家,又常送粮食给因贫穷而吃不饱饭的人。
成化十七年(1481),苏州发生水灾,引起饥荒,卢珪出粟赈济灾民,朝廷赏给冠服。弘治五年(1492),自春至农历八月,阴雨不断,太湖泛溢,田禾尽被淹没,吴中大饥,卢珪再次出粟赈灾,因此得到“义门”的旌表,朝廷又批准在普福桥(今小黄石桥)西建造“旌义坊”表彰他的功绩。
葑门塘塘岸本系土筑,经常发生崩塌,卢珪深以为患,于是出资全部筑以石驳岸。与葑门塘相通的梅里泾河、金泾河上均有木桥,因地处要冲,过往客商甚多。后木桥倾坏,给过往之人带来很大不便。弘治十年(1497),卢珪在两桥原址建石桥,恢复了交通。状元公、官至礼部尚书的吴宽亲自为之作记。次年,他又出资重建娄门永宁桥。
卢珪重视读书。他常以自小失学为憾,因此督促其子孙认真学习,晨夕不懈。有一位客人到他家,还未进门,就听到琅琅书声传出屋来,便评价说,卢珪不仅见义勇为,他善于教化子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卢珪卒年76岁,葬于“陈公乡东京字圩”(今葑塘村张家厍村之北),学者都穆为之撰铭。村人俗呼为“卢家坟”,相传为卢天官家族之坟,坟前有青石质牌坊。卢珪长子卢钦,封承事郎(正七品);后裔卢士达等亦以义知名。
(见《义门卢君墓志铭》、《吴都文粹续集?葑门塘改造二桥记》)
邢参
邢参(约明景泰至正德间,即1450~1521年间)明代学者、藏书家。字丽文,邢量从孙,亦居葑门外邢家巷,晚年筑读书屋(草屋)于虎丘之西,故有人以为他是浒墅关(古称虎疁)人。
邢参生性孤孑,早年丧妻,以后不再续娶。为人沉静含蓄,喜欢读书,以授徒(教书)为业,闲暇则以著述自娱。家境贫寒,有时断柴火,只好吃冷食,客人到了也往往无法供应茶水。屋子破漏,遇大雪天客人来访,只见屋子三个角已渗雪,邢参却手拿书本,坐在不漏的一个角怡然会客,人们称其为“有道君子”。他常苦吟自己创作的佳句,吐字铿锵有力,好似金石撞击声。邢参喜好古物,曾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到常熟访求唐代砖刻。正德年间(1506~1521)应苏州知府的聘请,参与编写王鏊主编的《姑苏志》。
邢参与文征明、蔡羽等社会名流友善,为“东庄十友”之一。但他不轻易到友人家中去,即使十分要好的朋友,也不去吃一顿饭。著有《邢处士集》等书。去世后葬于虎丘山之西。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赞语是:“孙康之徒,袁安之流;砥行立节,古人与游。”
(见《吴郡名贤传赞》)
沈勋
沈勋(约明天顺至正德间,即1457~1521年间)明代贤士。字有虔,号爱筠,长洲人,家住葑门外竹墩村(解放后属友谊村,在今菜子场南部)。先世明初自浙江省归安县(今吴兴市)竹墩村迁来,人称竹墩沈氏,故以竹墩命名新住地。始祖沈寿四,到沈勋已是第七世。
沈勋为成化十七年(1481)恩贡,后官国子监助教(从八品)。为人端庄稳重而值得人们师承效法。当时国子监祭酒(从四品)陈骥以诗词教导监生,沈勋说,用华丽的辞藻教育人,恐怕会滋长浮靡之风,宜选笃行实学的内容教育学生。陈骥听后深表赞同,并改变了自己的做法,监生们的学风为之一变。官至大学士(宰相)的状元商辂(谥“文毅”)很器重沈勋。沈勋父亲去世,他按例丁忧回家,商辂赠《竹泉春雨》诗送行,盛赞他的志行高洁。
沈勋丁忧期满后未再赴任。家居十数年间,他经常召集家族中行为放纵的子弟,向他们讲述古人孝悌廉洁的事例,并教育他们好好做人。有一年遭遇自然灾害,一斗米要卖300钱,饥馑载道,沈勋捐出全部家产帮助灾民,家道由此中落,他却一点也不后悔。后来他乘船出游,在吴江简村遇上强盗。当强盗得知他是沈勋时,都俯首而拜,说:“您是曾救活百里外灾民的人,我们怎么忍心劫夺呢?”于是把从沈勋处抢夺的东西全部归还给他。
沈勋之子沈济,字怀竹,长洲县廪生(秀才的一种),写文章很有名气;六世孙沈德潜,为著名诗人、诗选家(详见本章“沈德潜传”)。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二、《沈归愚年谱》)
张敞
张敞(约1460~约1534)明代贤士。字文理,葑门塘(据为其母所立“百岁坊”所在地判断,当属原团结村与金厍村交界处)人,以农耕为业。父张灏字思本,曾出粟赈济灾民,政府赏给冠服。张敞辛勤耕作,种植得法,收入颇丰,因此他起初拥有几十亩地,后来发展到数百亩,家业大昌,被乡人选为赋长,负责办理地方赋税事宜。而每年征收赋税,他总是率先收齐,县令称赞他有才能,遇到疑难杂事,经常向他请教,张敞也必定恭恭敬敬地予以回答。他生性仁孝,能资助乡里的贫穷百姓;父亲去世后,他每天小心谨慎地侍奉母亲薛氏,并向天祷告,希望母亲能长命百岁,后来果然如愿。母亲做百岁大寿时,张敞率子孙罗拜于前,连母亲笑着喊他“老儿子”也没有听见。母亲去世后,他悲伤不已,不久得病去世。
(见乾隆《长洲县志》卷二十四)
莫怀月
莫怀月(约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乡贤。由湖北蕲县(原稿作“靳县”,按:我国无“靳县”)月湖迁居娄郊莫家巷(今新苏居委会城乡接合部、向阳桥一带),力行善事,笃于孝友,大力捐建永宁桥。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顾豫、顾全
顾豫、顾全(明嘉靖至万历间)乡贤。顾豫字乐恬,从光福铜坑迁居甫里(今吴县市甪直镇),再迁大儒坊,老年隐居渔村。顾豫在娄郊建有别墅,并经常在别墅内吟咏、会客。他年轻时跟从贤士王敬臣(1513~1595)学习,后以秀才的身份被推荐,官至云南布政司参政。顾豫对双亲十分孝顺;兄长瘫痪,他也恭敬地侍奉,三十年如一日。卒后仁孝祠内予以祭祀。顾豫之子顾全,字小田,秀才,与父亲同为王敬臣得意门生。顾全曾辅佐任环抗击倭寇,仁孝祠、录功祠均予祭祀。顾家后代顾四房在娄门外大街所开的酱坊等店铺,到解放前仍深有影响。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莫存义
莫存义(约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孝子。字省初,娄郊人,王敬臣弟子,专攻诚意正心之学。侍奉亲人至孝,曾建月湖别业以授徒养亲。仁孝祠有祀。墓在娄门外划船梢(今属外跨塘镇)。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陈诗
陈诗(约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葑门外人,秀才。作品甚多,可惜未能保存至今。为人非常讲义气,力创三节祠,并捐助役田,以供岁时祭祀。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杨成
杨成(1521~1600)明朝官吏。字汝大,号震崖(一作涯)。世居娄门外官渎(今新苏居委会北部),家宅称娄庄。先世为北宋文士、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杨时(1053~1135)。杨时以“程门立雪”的故事而知名,他晚年隐居湖北龟山,因此被学者称为“龟山先生”。杨时的子孙于明初迁居苏州。杨成以二甲二十五名举嘉靖三十五年(1556)科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正六品),后升迁为都水司郎中(正五品),在督造三殿及兴修卢沟桥的工程中精打细算,节省开支数十万两白银。工程竣工后,他被提拔为浙江副使(正四品)。在浙江,他几次平反冤狱,被百姓视若神明。
隆庆(1567~1572)初,杨成转任四川参政(从三品)。当时蜀王自以为是皇亲而态度傲慢,监司参见他,均格外恭谨,甚至超越了礼节。杨成据理力争、不屈不挠,又将蜀王侵占的山林坡田全部归还原主。后被擢为广西左布政使(从二品),临行前,送别的官吏根据旧例赠以羡金(即耗羡),杨成坚决不受。
万历元年(1573),杨成被召为应天府尹,不久又任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抚江西。正值江西久旱无雨,杨成到任后,一边求雨,一边饬令属下散粮赈民。湓城(今九江)、昭武之间地势低洼,经常发大水,杨成察看地形后,组织百姓筑堤围堰,蓄泄兼施,水患由此得到根治。巨盗杨凤鸾、李大鸾横行赣楚,杨成联合湖北巡抚一起夹剿,终于擒获巨盗;后又以计平定了惯匪叶隆盛等人,遣散其众一千多名。再改任工部侍郎,又进为南京兵部尚书(正二品),因屡失权臣意,转任礼部尚书,最后因病乞归。等权臣被罢免后,又起为南京吏部尚书,改兵部参赞,处理军机事务。杨成生性沉默寡言,但于军国大计则能侃侃而谈,不偏不倚,无所顾忌。
明神宗因在位已久,倦于政事,而立储之事尚未确定;又有阉党张鲸恣睢不法,想靠拉关系重新被用。杨成率南院九卿多次上疏,奏请神宗亲御朝讲、效法祖先、确立太子、罢黜罪阉,一时声震天下。神宗见疏后,深受感动,遂不再起用张鲸。
杨成为官后迁居苏州城西梵门桥巷(杨衙前),并筑“五峰园”①(俗称“杨家园”)以自娱。70岁乞休,但七次上疏方被批准,加太子少保衔(从一品)致仕,并赐乘传(搭乘驿站的传车)。年80受神宗存问,给月廪(粮食)。卒后赐祭葬,谥庄简。墓在石湖西侧、吴山南麓,祠在虎丘二山门道南书院(称“三杨公祠”,祀杨时、杨成及其孙杨廷枢)。崇祀江西名宦祠,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亦予崇祀,赞语是:“捍潦奏绩,祷雨应时;济危救困,念切民依。”
杨成幼子杨大溁,字子澄,诸生,孝友仁义,正直俭朴,以理学著名,私谥端孝先生,祀郡乡贤祠,并配享王仁孝先生祠。大溁子廷枢另有传。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三)
注①五峰园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1日起修复开放。
方晓夫
方晓夫(约明万历前后)能工巧匠。娄门外澄泗泾(今新苏居委会一斗山一带)人,以机工接头为业,后迁居北园数年,请他接头的人越来越多。相传他能噀水(口中含水喷出)将布匹连接起来,非常神奇,后避世隐去。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蒋育馨
蒋育馨(1550~1611)明末官吏。字明琅,榜名茂才,号连城,一号皆我,娄关蒋氏第四世。蒋氏原居葑溪,成化(1465~1487)初蒋杲(字文曜,号可竹)赘于娄门外(今娄门外大街与新苏居委会结合部)杭氏,成为娄关蒋氏始祖。育馨父二南,字道化,号佩弦,地方绅士,曾出资重建永安桥,并倡修永宁桥。
育馨早年为长洲县庠生,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时年仅18(虚)岁,但十上京城考进士均未中,后改名育馨,选为福建省汀州府清流县知县。到任后,他大力修缮城隍庙,清除不实的田赋,又整饬学校。他执法严谨,发现冤案能及时平反。当地有一个风俗,凡卖给人家作婢女的,到老也不能嫁人,多少女子为此白白葬送了大好青春。蒋育馨得知后,下令凡年满20不嫁的婢女要受处罚,并重惩其父母。命令下达后,一天遣嫁的婢女达数千人。
清流山民多蓄养毒虫,放在食物里用来害人。育馨下令捕杀毒虫,并张榜招募治毒方药,救活了不少受害者。清流县多山田,桔槔(原始的提水工具)难以使用,育馨组织开挖水栈,引水灌田,旱时又祷告求雨,恰好立即下了雨,一时士大夫写了《商霖歌》颂扬他。
因为蒋育馨政绩不凡,所以受到同僚的嫉妒。同僚们大造流言蜚语中伤他,他却毫不惊慌,并说:“湖上云山待我久矣(即:我很早就想归隐了)!”于是准备行装,坦然回到故乡。卒年六十有二,身无余财,所著有《文章正体》等。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是:“化孚闽俗,诚格甘霖;清流棠荫,遗爱常深。”五世孙蒋含光又在城内史家巷建祠祭祀他,并祀育馨之子蒋灿、从侄蒋若来,因此称三贤公祠。蒋灿、蒋若来本章另有传。
(见《吴郡名贤传赞》、《娄关蒋氏家谱》)
顾其志
顾其志(明嘉靖至万历间,约1552~约1620)官吏。字冲吾,号太冲,葑溪(原团结村太保浜)人。父汝玉(1524~1593),字稚圭,号栗如,状元申时行之舅,能诗,后迁居城内临顿里。其志隆庆元年(1567)成恩贡生,四年中举,五年(1571)以三甲六十三名中进士。
其志年刚弱冠(20岁)即做官,先任浙江长兴知县,后迁江西南昌府同知(正五品),又晋为考功郎(一作工部员外郎),以廉洁著称。按当时的惯例,国家每年有水利费用数万钱,可水利官不用来治水,却与太监私分。其志知道后,裁减水利费,堵住了这个漏洞。下级有例钱奉送时,他总是坚决不收。任荆南道副使时,他见荆南地区河水猛涨,堤岸危在旦夕,便于秋后大修江堤,消除了隐患。
数年后,他再晋升为陕西参政(从三品)。当时陕西边境有蒙古族鞑靼人哱拜发动的叛乱。蒙古军经常骑马来犯,灵武县以东边患尤为严重。其志筹划在要害处分设兵力,扼守要冲,自己则常常单骑冒风雪从花马池到灵州,沿路察看地形,深夜方入城中。指挥官吴世显首鼠两端,有反叛迹象,其志察得吴世显狡计,日夕治军,勉励将士精忠报国,不久用计杀了吴世显,危城于是得以保全。以功再升为按察使(正三品),赐银币,转为陕西左布政使(从二品)。陕西两个由太监充任的采榷使(管理采矿业)纵横不法,中饱私囊,其志愤怒地加以裁抑。万历帝嘉许他的才能,让他巡抚陕西。其志奏请废除矿税、裁减织造署、清算邮传、察验异常、撤关通商、缉奸禁暴。太监头目梁永听见撤税令下,怒不可遏,诬陷咸阳县令宋时际、咸宁县令满朝荐放纵属下劫税,万历下令逮捕宋时际、降低满朝荐品级。顾其志上疏,极论梁永贪得无厌,并说陕西万众共图杀死梁永。宋时际由此得到释放,满朝荐也官复原位。万历下令没收太监们的私产,竟然抵得上陕西全省一年的赋税。
陕西右布政使横暴不拘,常擅自杀人、凌辱属下,官民们都惧怕他,但又拿他没法。其志上疏痛陈他的不法情况,万历下令治其罪,一时被释放的无辜者达数百人。陕西汉族、少数民族杂居,有些流民聚众攻掠,其志查看地形后,奏请筑建永泰、镇虏两城,招募流民屯种,两城均成巨镇,边陲也得以安宁。后来万历采纳廷议,命其志总督三边军务。启程之日,陕西哭泣送行的父老达上万人。
其志为人威严,每年巡边,坐在武帐中指挥号令,部下都不敢仰视他。他一生写了一百多篇奏疏,大多切中时弊。最后进为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是:“计馘降卤,威翦税监;岩岩荩臣,倚天长剑。”故宅之侧亦建有太保庙,后人祀其志为江河土谷之神。太保庙侧之小河也因之取名太保浜,以后太保浜又成为自然村名。
其志次子绳诒(?~1644),字敬承,崇祯三年(1630)举人,授四川仁寿县知县,以忠节闻名,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亦予崇祀。绳诒之子廷琦,字佩坚,以孝敬长辈著称。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三、《吴郡名贤传赞》)
刘一己
刘一己(?~1644)明末秀才。字仲几,官渎人,长洲县庠生,清兵打到苏州,他不肯剃发,被清兵杀害。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刘应旟
刘应旟(?~1645)明末人。字庶征,娄郊人,有勇力,清顺治二年(1645)反对清廷,与邻居顾时兴等战死,祔祀复旧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华奉清
华奉清(?~1645)明末人,娄门外南洋泾(今新苏村一斗山一带)人,清顺治二年清兵攻陷苏州,华奉清不肯归顺,被清兵杀害。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蔡方燧
蔡方燧(?~1645)明末人。昆山人,徙居葑门郊外。清顺治二年清兵攻临,不屈从,被清兵杀害。其母张氏投水池而死,妻子张氏投水未死,守节而终,祔祀三节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周嘉
周嘉(明末)武官。娄郊人,徙居城内葛百户巷,官练兵千总(一种武官名)。在江浦县抗清立功,时年19岁。回到苏州,娶王氏,一月后又出征,支援??城而死。王氏闻知,自杀殉节。巡抚张国维奏请建坊,立祠于徐鲤鱼桥北,后移祀于复旧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罗楚珍
罗楚珍(?~1646)明末官吏。字伯玉,娄郊人,荐官木渎司巡检。顺治二年闰六月,抵御湖寇被杀,立祠于木渎镇。
(见《吴门表隐》卷十七)
蒋若来
蒋若来(1603~1646)明末武将。字龙江,娄关蒋氏第五世,清流知县蒋育馨从侄,住娄门外接待寺东(原新苏村徐河浜城乡接合部),家有玉兰堂,堂前有玉兰五株,后均毁。
若来4岁丧父,家贫,生活没有依靠。他形材短小,却力大无比,并善于骑射,人们都不敢忤视他。他曾与一王姓旧将角力,王将军输了,把女儿嫁给他,若来因此得以隶籍军伍。巡抚张国维惊异他的才能,便提拔他做了把总,驻守江浦县。
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东围安徽省庐州、舒城等处,若来当时正在舒城中。城外连营数十里,昼夜急攻,若来连杀数人解了围城之困。后若来累迁至浙江总兵,与朱大典同守金华城。
清兵南下,锐不可挡,攻占了大片土地。清兵要若来献城投降,并许以高官。若来说:“我受天子之恩,岂能像再嫁妇人一样做两朝之臣?”城破,若来提刀巷战,杀清兵40余人,力气衰竭,自刎而死,终年44岁。
若来之夫人率侧室、子、女、未婚长媳一门13口全部自焚而死。
乾隆41年(1776),清廷为安抚人心,缓和民族矛盾,谥若来以“忠烈”之号。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赞语是:“宣威江浦,尽命金华;阖门殉节,忠义可嘉。”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四、《吴郡名贤传赞》)
若来侄蒋珍,字叔葑,官游击(武官名)。明朝灭亡后抗清而死,祔祀忠义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六)
杨廷枢
杨廷枢(1595~1647)明末人、文学家。字维斗,号复庵(一作“又号复庵”)。祖父杨成为明末尚书,世居娄门外官渎里娄庄,生于阊门内梵门桥巷。这里相传为汉代皋伯通故里,故自号皋云里。
廷枢为诸生(秀才)时,即以文章气节享有盛名。当时郑桐庵为文章领袖,而廷枢更胜一筹,时人将他俩比作周瑜和诸葛亮。廷枢是复社的中坚分子,与徐汧、张溥、张采并称“皋里”、“吴趋”、“西铭”、“南郭”四先生。天启六年(1626),阉党魏忠贤派锦衣卫来苏州逮捕东党人周顺昌,缇骑骄横跋扈,强行索要钱财,廷枢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四处奔走,名闻天下。崇祯三年(1630),廷枢参加应天乡试,考取第一名举人,是为解元,声誉更加非凡。《元和县志》称他“宏奖风流,激扬清浊,海内之士视其言论风旨以为轻重,负笈而游者数千人,有‘东南夫子’之称”。曾官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崇祯十一年(1638),廷枢在《留都防乱公揭》上具名,驱逐奸臣阮大铖。明朝灭亡(1644)后,他发誓以死赴义。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廷枢屏居光福邓尉山中,联络好友弟子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与吴江叶天廖等人往来密切。次年,廷枢门人薛绍声考中清举人,赶到山中拜谒他,廷枢说:“新朝人物见我何为?”于是坚决闭门不纳。
顺治四年,廷枢门生吴圣(一作“胜”)兆反清之事泄露,清朝害怕杨廷枢入湖为患,对其搜捕,廷枢只好匿迹于吴江迮仲休家。后被人告密,于当年农历四月廿日被捕。清军首领土国宝许以答应剃发即可免死,廷枢不从,被杀害。
后人为纪念杨廷枢,将泗洲寺改名杨公寺,私谥忠文先生,清朝皇室为安抚人心,缓和民族矛盾,谥以“忠节”之号。《明史》有传。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是:“清议世衰,清流身殆;皎皎贞士,大节不免。”
廷枢弟廷桢,字公干,诸生,与廷枢齐名,早卒。廷枢子无咎本章另有传。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四、《吴郡名贤传赞》)
莫怡
莫怡(明末清初)贤士。字君和,世居娄关。年少时曾游学于徐汧(1597~1645)、顾顼门下,孝友敦行,与兄弟们同炊,到老不变。乐善好施,乡里赖之。明朝灭亡后,筑别墅于光福玄墓山奉慈村,名香雪藏,叠石栽梅,深入画境,即后来所谓的小虎丘。配享文靖公(严讷)祠。
(见《吴门表隐》卷十五)
蒋灿
蒋灿(1593~1658)明末官吏。字韬仲,号雉园,晚号慕皆。娄关蒋氏第五世,清流知县蒋育馨次子。天启元年(1621)举人,崇祯戊辰(1628)会元,殿试以三甲一百零一名中进士,考授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知县。
余姚讼事繁多,小吏狡黠难管,蒋灿明察秋毫,剔除奸邪,全县得到良好的治理。余姚读书人多信奉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明代哲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的“良知”说,排斥程颐、朱熹的理学。蒋灿导之以朱熹的学说,一时读书人风气为之一变,因此蒋灿被视为有功于理学的人。
余姚任满后,蒋灿调任河南省汝宁府上蔡知县。上司嘉许他的才能,提拔他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六品),不久又升为职方司员外郎(从五品)、武选司、武库司郎中(正五品)。
兵部尚书杨嗣昌刚愎自用,喜好下级阿谀奉承,于是手下多投其所好,惟独蒋灿刚正不阿。杨嗣昌欲陷害蒋灿,恰好因他擢任天津兵备道道台(正四品)得免。蒋灿见天津城垣倾圮已久,便上奏请求修复,又根据地形筑三座高台于丁字沽、杨村、杨柳青以捍卫天津城,并保全了南浙白粮(明代在江南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所征的供宫廷和京师官员食用的额外漕粮)数万石、南直隶军饷10万两、长芦盐课(税)60万两。上司将向崇祯帝推荐重用,受杨嗣昌排斥,谪戍福建,不久赦归。
蒋灿回到故乡后,明朝旋即灭亡,他便迁居阊门内后板厂,杜门养母。69岁去世,葬于浒关真山南坞。著有《雉园诗文集》藏于家。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是:“缮备通漕,军资是足;晦迹莱衣,人钦高躅。”专祠在虎丘山塘。
蒋灿子孙兴旺,人才辈出,至清末共出16个进士、25个举人,为官者及文人学士不计其数,成为苏州一大望族。
(见《吴郡名贤传赞》、《娄关蒋氏家谱》)
蒋德埈
蒋德埈(1630~1677)清代贤士。字公逊,号錞庵。娄关蒋氏第六世,天津兵备道蒋灿之侄。父炳,字朗叔,号东皋,为清流知县蒋育馨第三子,长洲县学庠生;兄维城(1627~1695),字公表,号恒斋,曾官训导,为地方贤士。
德埈性孝友。父亲生病,他刲股(割大腿肉)以疗。有一次到北京,路过山东省临清县,遇上强盗,有两个同行的人被抢,德埈因衣着破旧而幸免被抢。他把自己所带的25两银子分给被抢光的两位同行者,让他们添置行李铺盖,然后与他们告别。有一批恶棍滥伐河滨、土墩的树木,蒋家祖坟上的树大多被砍走。德埈偕侄儿报告官府,恶棍们大怒,大打出手,德埈几乎被打死。总督听说此事,把恶棍们抓起来绳之以法,吴地坟墓上的树由此得以保全,人们都说这是德埈叔侄的功劳。
德埈后来考中顺治八年(1651)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以二甲七十一名中进士,授兵部观政候补推官(一作兵部主事)。他先居城内曹胡徐巷,因生性恬淡,便归隐甫里(今吴县市甪直镇)太平桥西。康熙十四年(1675)吴中大饥,德埈发动地方乡绅设粥厂赈济贫苦百姓,并带头捐出全部积余,远近救活者达数千人。他还与兄维城创立育婴堂,收养孤儿与被弃儿童,每月发给哺乳费,以维持育婴堂的日常开销。又施舍衣被、棺材给贫穷百姓,帮助掩埋被弃在路旁的尸体,每年受益的百姓都不计其数。他又创建永安桥,临终前还以130亩良田建义庄来赡养族人,另外120亩良田则捐给育婴堂。
德埈于48岁去世,葬于真山。所著有《公逊文稿》等。百姓为纪念他,到官府请愿建祠于甪直,他的兄长维城同时被祀。德埈还被祀于乡贤祠、育婴遗爱祠;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也有祭祀,赞语是:“吉人为善,学道爱人;甫里尸祝,俎豆长新。”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四、《吴郡名贤传赞》)
张埙
张埙(1640~1695)清初官吏。字牖如,黄石桥(今属金厍村)人,祖上自明朝定居黄石桥。张埙从小聪明好学,但屡试不第,后以明经(贡生的别称)身份任八旗官学教习,分教镶蓝旗,学生成材的很多。后经铨试,于康熙十七年(1678)选为河南省登封县知县。
张埙一到登封,就登上境内著名的嵩山(中岳)拜岳,立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登封在明末战争中遭到很大破坏,百业待兴。张埙上任伊始,便在县衙门前设立一只柜子,让百姓把自己的冤枉写下来投入其中,然后根据情况断明冤屈。过了五个月,他又大修学宫,请诸生(秀才)们到明伦堂,向他们讲述万物一体的道理;他修复了境内的曾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嵩山书院,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主持,重振了学风;他还设立21处学宫,增加百姓受教育的机会。针对当地百姓多不懂法律,又喜好争讼,他每月招集百姓学习法律,又添置善恶簿作奖惩记载,并招集善士制定乡约,还亲自编写劝民俗语,“导民以孝悌,教以忠信,劝以勤俭”。不久,民俗大变,路不拾遗,狱讼一天天减少,最后狱吏竟因无事可做而回家种田去了,而“自穷谷深山,妇人童子无不知有张公”。
当时不少百姓失业,张埙到任后,革除私敛,招徕流亡百姓,督促他们耕种,并建议他们因地制宜种植粮食、棉花和果树。他还发动衙门胥吏,闲时操耒耜从事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河南一带私派火耗(政府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熔铸折耗加征的税额,叫“火耗”,清初火耗极重,有的高达百分之五十)素来繁重,张埙得知后,在衙门前树碑勒石,永除私派火耗,并在城隍庙里设检举箱,让百姓举报。按照旧例,官吏常向百姓征集珍禽异兽、名贵中草药材,张埙认为这是剥削下级、献媚于上的行为而坚决不予采赠。他还经常骑驴到各乡里的“问苦所”探听民情,遇有民间纠纷就随时予以解决。
康熙二十一年(1682),登封自春至夏未下一滴雨,并出现大规模的虫灾,张埙“囚服锁项,自暴呼天”、“拜表引罪”,求雨不停,又写文章祭田祖,驱赶害虫,还出资悬赏捕虫。是年闹饥荒,张埙设粥厂施粥,又购买数百斛麦子,分送给穷苦百姓。对于一般的民事,张埙采用轻缓刑罚的办法,重在以仁义劝导教化。有一个里长因交不出赋税而受到杖责,但在回家路上却路不拾遗,张埙知道后,将他的事迹张贴到衙门前,表彰他的诚实行为。有一次,张埙路过一块坟地时,看见一少妇在哭泣,便上前询问,原来少妇的丈夫死了,公公强行要她改嫁,她不从,因此在丈夫坟前痛哭,并准备自杀抗命。张埙劝导她好好过日子,并给了她不少银两、粮食,还免除她的徭役,以后又每年都去看望她,如有困难就及时帮她解决。
张埙在登封为官期间,还组织百姓开辟山路、建造古贤令祠、重修为守城而死的旧县令鄢廷诲墓,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他的辛勤治理下,登封出现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老百姓家家祀张埙之位,饮食必先祝祭。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中丞(巡抚)举卓异,推荐张埙任南宁府通判(正六品)。临别时,登封百姓遮道哭泣送行,并请留衣冠于中岳庙,“岁岁逢春舁出游,尊若神明”。张埙离任后,登封又“立祠于四乡”,挂肖像以纪念他,并榜为“天下清官第一”。
张埙任南宁府通判后不久,因母亲去世而返回苏州,并在虎丘山麓筑“怀嵩草堂”。三年后赴北京,卒于旅馆。在京的中州(即河南)大夫都到他的寓所吊祭,见到他家境清贫而又缺乏子嗣的情况,“无不泣下沾襟”。
张埙墓在金厍村黄石桥堍“其居之旁”,墓前也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碑,墓旁有张公祠,状元韩菼为他写了墓志铭。
(见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八)
陈鹏年
陈鹏年(1663~1723)清代名宦。字北溟,又字沧州,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科进士,以清廉闻名,有“陈青天”之称。
康熙四十七年(1708),陈鹏年由武英殿纂修出知苏州府。吴地百姓听说他要来,鼓舞相庆。到达后他屏绝苞苴(指贿赂),清廉勤勉地带领属下办事,不到一个月,就判决了以前遗留下来的案件三百多桩;又革除钱粮耗羡、抵制滥差、力戒奢侈、驱逐流娼、惩罚赌棍、讼师、拳勇、匪类;还大力疏浚城河、修建郡学、创兴义塾,得到士大夫与老百姓的拥戴。
陈鹏年在娄葑地区影响也很大。他任苏州知府时,荡里村(今群力)流行瘟疫,陈鹏年拿出公款购置药品,公款不够,又劝富户出资,终于换到了足够的药品,然后发放给荡里村村民,救活了五百多户人家。村民们感恩不尽,便在村中为他立祠,祠内有药签济世。
陈鹏年去世后,清世宗(雍正)见到他的遗疏,非常感动,下诏说:“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于是谥以“恪勤”之号。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是:“治河有策,采风有诗;政通人和,来者之师。”所著有《恪勤集》三十九卷、《道荣堂文集》六卷及《历仕政略》、《河工条约》等。
(见《吴郡名贤传赞》、《吴门表隐》卷十)
杨无咎
杨无咎(1636~1724)清代学者、隐士。字震百(一作震伯),号易亭,明末志士、文学家杨廷枢次子。因叔父廷桢无子,遂立为廷桢嗣子。
无咎自小聪颖,跟从塾师读书,每日诵读千余字,《诗经》、《左传》、《史记》《汉书》之类均能通体背诵。当时太仓西铭先生(张溥)、南郭先生(张采)等人每次到杨家,都要让无咎背诵五经,无咎背以《易经语偶》、《左氏传涉笔》之类,均能诵答如流。他曾仿照《左传》体例,把耳闻目睹的事情记下来,并加以评判。廷枢见后说:“小孩子怎敢擅自作传?”不过又肯定他说:“你读书能识别大义,这是可嘉的。”
廷枢殉难时,无咎年方12岁,他恨不能跟着父亲一起死,哀伤异常,泣血三年。有人认为他超越了出嗣子应尽的礼节(一般儿子为父母守孝三年,出嗣子为亲生父母守孝只需一年),无咎说:“先父去世不比平常人,可按礼节办事。先父以义名闻天下,我即使终生守孝也不为过。”廷枢收尸全仗他的门人吴江迮绍原,迮氏去世后,无咎每年在家祭时都要附带祭祀他。
遭家庭变故后,无咎便避居娄门外娄庄祖宅,杜门不出。廷枢的门人、世交、朋友遍布天下,有的已飞黄腾达,其中有人见无咎家居贫寒,连粗茶淡饭也吃不上,便招无咎去做食客,无咎却不愿去,他与徐枋、朱用纯相友善。这三人均以父辈死于忠节、自己又保持忠贞气节,而被当时人称为“吴中三高士”。徐枋临死时,把孤孙托付给无咎。无咎不顾自己困难,保全了他的孙子。
无咎善诗文。太仆寺卿陈皇士曾召集当时名流数十人到他家,让他们分别赋梅花诗,并让昆山顾炎武先生评判高下,结果无咎的诗排在第一位。无咎又曾写《桃花源百韵诗》及《二陆论》,认为陆机、陆云忘记了亲人被晋朝加害而去做晋朝的官,丧失了忠孝的节义。他用这些诗文来激励自己保全气节,并教育世人以大义为重。他自小嗜好鼓琴,明亡后绝不复鼓。他精于经学,并工于书法。著述很多,但大多随手散佚。他的《谈经录》辨析经传讹谬,许多见解是前人所未阐发的。卒年89,学者私谥正孝先生,葬于坝基桥北做篮浜(今吴县市陆慕镇娄北村苏来浜)。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赞语是:“至情至性,不忘其先;幽人贞吉,吾无间然。”
无咎子杨绳武,字文叔,以二甲第一名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曾主讲于杭州敷文书院,袁枚(1716~1798)跟他学习;又主讲于南京钟山书院,甄拔名士齐召南(1703~1768)等人才。年76卒。
(见《吴郡名贤传赞》、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五)
张锡祚
张锡祚(约1673~1724)清初诗人。字偕行,后改为永夫,号雪樵。最初住在南园,后来移居葑门塘之归村(今葑红、葑塘居委会一带),最后徙居木渎下沙塘(一说张始居横山,这里根据《元和县志》,因《元和县志》的主编沈德潜与张锡祚交往很密切,料应知道实际情况)。他家境清贫,以授徒、占卜为生,住房不过三间,命名为“啖蔗轩”,取“甘蔗吃到老头甜”之意。家中除筇(指手杖)履(鞋子)、书卷外,别无他物。诚如他在《东野移居诗》中所述:“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他常常几天断炊,有时采枸杞、野菊充饥。
锡祚喜好诗歌。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跟已迁居横山的吴江人叶燮学习写诗方法,与沈德潜同为叶氏的得意弟子。四十六年(1707),他与沈德潜、张景松、徐夔等创立城南诗社,终日苦吟。他的早期诗作以生新为宗,有如空林残雪、鹤鸣秋晓,后归于平淡,诗风在韦(应物)柳(宗元)之间,有诗作五百余首。
锡祚身形瘦削,形似野鹤,又如释迦牟尼。好穿木鞋而不喜戴帽,即使妇人小孩也都认识他而无不肃然起敬。锡祚性格耿介,不注重交游,客人来了也不穿戴整齐,对年纪小于自己的知己朋友则从不让座。太史何珍听说他的大名,与陆缜多次探访他。有人见锡祚生活贫苦,想资助他,他却夷然不屑。
锡祚终生未娶,于52岁去世。友人盛青嵝将他安葬在木渎镇山塘街灵岩山下院东侧,陆缜(一作陈炳)题“诗人张永夫墓”,雍正三年(1725)立石;另有“再来人之墓”碑立于墓侧。墓现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再来人”这一称呼,源于盛青嵝做80大寿时,有一位宾客上门祝寿,自称是张锡祚,他的身貌、口气、表情均酷似张锡祚,出百两银子作寿礼并诵祝寿诗,致使众宾客惊叹不已,后宾客又不知去向。此后便流传说祝寿人是张氏的“再来”之人。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五、《木渎小志》)
冯勖
冯勖(清顺治至雍正初,约1650~1725)官吏。字方寅,号勉曾,居葑门外葑水园(今葑红、友谊居委会一带)。冯氏始祖为明代处士冯昌(字世昌),靖难(明燕王朱棣起兵抢夺侄儿建文帝之皇位的战争,号称“靖难”)时避兵乱隐居姑苏城东南之葑溪(今古城区苏州大学螺蛳浜住宅区一带),子孙遂称葑溪冯氏。曾祖冯梦桂,字丹棻,画家,与他的弟弟、著名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诗人冯梦熊被誉为明代“吴下三冯”。
冯勖从小家境清贫。父六皆在福建教书,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闽地叛乱,六皆客死在古田县,因道路阻绝,冯勖求棺不成,只好南望痛哭。不久祖父、母亲又相继去世,冯勖几乎无力办理丧葬,于是仰天长叹说:“勖挺此七尺(指身躯)学书学剑,何自误如此!”于是徒步入京都,应征博学鸿词,结果被选中。康熙十八年(1679)中二甲十三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耿精忠叛乱被平定后,冯勖请假南下,入福建古田寻找父亲灵柩。当时闽地白骨遍野,冯六皆棺木寄放的破寺内灵柩纵横,加上原来的寺僧已死,六皆棺木无法确认。冯勖伏地痛哭,哀伤感动了路过的人。有个老人听说后,告知墙西有半寸钉露出的那口即是,冯勖仔细辨认,果然棺木一侧写着他父亲的名字,便扶柩返苏,人们都称赞他是个孝子。
冯勖六十余岁乞休,优游林下,又十余年去世。
(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二十五、道光《浒墅关志?墓葬》)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字确士,号归愚,竹墩村(今友谊村北部)人,为竹墩沈氏第十三世。六世祖沈勋,官国子监助教;父钟彦以教书为业,长于绘画、篆刻、诗词,乾隆《元和县志》有传。德潜中年以前也以教书为业,并以诗而闻名。
他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57岁迁居木渎山塘。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又未入选。两年后他第十七次参加乡试,终于考中举人,次年以67岁高龄中进士,改庶吉士。又次年受乾隆召见,论及历代诗歌源流的升降,大受赞赏,被乾隆称为“江南老名士”。后来替乾隆帝校对《御制诗集》,深受赏识,获特许在苏州沧浪亭北(今苏州医学院内可园址)建生祠。历任编修、左中允、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乾隆十四年(1749)告老还乡,十六年加礼部尚书衔,后又加太子太傅,食一品俸。晚年迁居苏州城内阔家头巷,并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以诗文引导后进,“有一艺者必奖成之”。
德潜年轻时曾学诗于吴江人叶燮,“诗法盛唐,以杜甫为准的”(民国《吴县志》),论诗主张“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影响深远,与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在当时的诗坛上各占一席,为乾嘉诗坛大宗。著有《竹啸轩诗钞》、《归愚诗钞》等,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乾隆曾亲自为其诗文作序,并赐御制诗数十首,将他比作明初之高启、清初之王士祯。
德潜治学十分严谨,编选《唐诗别裁集》一书,历时30年而成,后又经45年的修订补充才刊行于世,其时他已年逾90。在选诗工作中,他十分尊重朋友们的劳动成果,决不掠人之美,如《古诗源》一书中就刻印了55名参与校订者的姓名;与周准合编《明诗别裁集》,则既收入沈德潜的序言,亦收入周准的序。在选诗时,他又虚心向著名诗人尤侗、李果、张永夫等人讨教、切磋,从而大大提高了诗选的质量。所编除《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外,还有《清诗别裁集》,以及《元和县志》、《西湖志纂》等。
德潜性情温和,与人交往“不为町畦(喻界限、规矩约束)、不为逆意”,受到人们的赞许。于乾隆三十四年去世,终年97岁,追封太子太师,谥“文悫”,入乡贤祠,荣极一时。葬于竹墩以南3公里处的姜村连村字圩(今吴县市郭巷镇姜家村村部址)祖茔之侧,墓前碑亭内有乾隆御赐碑文。乾隆四十三年(1778),东台发生徐述夔《一柱楼》诗案(文字狱),德潜因曾替作者立传,并称他诗文人品皆有“可法之处”,因而受到牵连。乾隆大怒之下,亲笔降旨予以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等处分。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现祀有沈德潜,像侧写着“清故尚书沈公德潜”,赞语是:“诗坛耆硕,黜浮崇雅;福过灾生,埋忧地下。”
(见《吴郡名贤传赞》、《沈归愚年谱》)
薛雪
薛雪(1681~1770,一作1661~1750)清代名医。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叟,南园俞家桥(原属南园村)人。少年曾游学于吴江叶燮,诗文均佳,善画兰竹,兼工书法。清高风雅,与沈德潜、袁枚等人友善。他还善于拳技,经常手执一柄铜杖,铜杖上镌刻着“铜婢”二字,早晚不离手。两次遇上荐征,均力辞不就。
薛雪见母亲体弱多病,便潜心研医,又得到名医王晋山、周扬俊指导,治病常有奇效。薛雪也对自己的医术很满意,他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天外是也。”又自作楹联一副,内容是:“九重天子垂清问,一榻先生卧白云。”他与叶天士(即叶桂,1667~1746)、缪遵义(1710~1793)齐名,并称“吴中三名医”。
当时有一人患痢疾十年,群医以为是肠胃病,可是久治不愈。薛雪认为是肾伤,于是开出熟地、补骨脂、五味子、菟丝子等药方,十余剂而病人痊愈。另有一人右腹痛如刀割,泄气后稍缓,服用蚌灰后稍有效,但不久又复发。薛雪让他用地鳖虫、桃仁、酒炒大黄,加麝香少许煎服,结果下黑血数次而愈。他又创“三妙汤”治伤寒:第一日用枣三枚、葱白三个、生姜三片;次日均减为二;第三日均减为一。一个洞庭山民照这个办法服食,几天就痊愈了。他还擅长治瘟。乾隆年间,苏州流行瘟疫,地方上设立医局以救治贫困者,薛雪与叶天士等名医轮流到医局义疹。两人虽然在学术上互相攻击,但薛雪每次见到叶天士开出的好方子,都击节称赞。
薛雪医作甚多,多录流行之病、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儿科各症验方,述症简明,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医经原旨》,广泛吸收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对《内经》一书作了详尽的注释,另外如《湿热论》,对湿热病作了深入的探索。
薛雪喜欢研究养生术,他在庭院中蓄养了几十只乌龟,认为效仿乌龟呼吸,可以健康长寿,后果然活到90高龄。子中立(字不倚)、孙寿鱼、曾孙启潜(字应枚,号东来)、族孙承基(字公望,号性天),都继承医业,承基尤为有名。
(见民国《吴县志》)
钱长寿
钱长寿(清末,约1820~约1902)忠义之士。大荡里(今群力村)人,农民出身,从小在苏州城内陈姓人家做佣人。他性情忠厚,深得主人器重。光绪年间主人去世,当时钱长寿已经七十余岁,他考虑到女主人孀居、两个小主人孤苦弱小,便把一切对外的事务包揽下来。小主人考取秀才,他一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可告慰主人于九泉之下,就兴奋地跑回报喜,一路上连帽子丢了也未察觉。主人有一个朋友,家里很穷,主人常常资助他。主人去世后,便不再往来。有一天,钱长寿在路上遇到他,他告诉说他的母亲去世了,请钱长寿去他家帮助料理后事。到家后才告诉实情,原来是无力敛葬。钱长寿便悄悄回到住处,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又当掉衣服,终于帮助主人的朋友料理了后事。过了一些日子,他又自己拿钱赎回衣服。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问主人的朋友去讨呢?”钱长寿说:“他是个文人,有钱的话一定会来还我的。现在不来还,证明他没有钱。我吃主人的饭,有固定的工资,何必去讨呢?”
钱长寿没有妻子儿女,平时有余钱就送给前来探望他的亲戚,或者施舍给乞丐。八十余岁在主人家去世,陈任为他作了传。
(见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下)
李超琼
李超琼(约清道光末至民国初,1845~1915年间)官吏。字紫璈,又字惕夫,四川省合江县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起先以优贡(秀才的一种)担任军务幕僚,后保举知县,分发江苏省,历署溧阳、元和、阳湖(今属武进)、无锡、吴县、南汇(今属上海市)、上海、长洲等县。两次考核被认为才能出众,四次受朝廷嘉奖。
光绪十五年(1889),他出任元和县知县。正遇秋雨成灾、毁坏庄稼,见此情景,他屡次申请蠲免白粮(明清在江南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所征的供宫廷和京师官员食用的额外漕粮)。灾后以工代赈,修复了葑门外官塘驿路,又组织百姓将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被毁民房的砖瓦屑运到金鸡湖中,筑成长堤,并在堤上种植杨柳数千株以加固堤防。两项工程共计拨发赈灾款14500多两银子,既便利了交通,又救济了灾民。因此金鸡湖堤建成后,老百姓称之为“李公堤”,有人把它比作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他还组织开浚章练塘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县)外各港计3153丈,周庄、陈墓(今均属昆山市,陈墓已改名为锦溪)等镇市河也一律疏浚排决。
超琼执法严谨,凡暴敛奸邪、徇私枉法、霸占孀妇等恶习均依法惩处。他听讼勤敏、待人诚挚。对于佃户欠交租粮,他从不轻易鞭笞逼交,这在当时是比较难得的。遇上门吏强行收取售丝木工税收并予拘捕罚款的则予以释放,因生活无着向别人索要钱财的则给以口粮,对于遭火灾而无处可宿者则安排到无忌公所。他又广施教化,并经常召集父老咨询疾苦,又讲给人们听孝友大义。其他如修复定慧寺巷苏(东坡)公祠、立“郝将军卖药处”碑(在城西上津桥)、封明御史宋学朱衣冠墓(在金湖村金鸡墩)等,均影响深远。
今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有李氏自编、杨葆光续编的《合江李公紫璈年谱》。
(见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四)
沈金南
沈金南(约1875~约1931)义士。东摆宴村(今属友谊居委会)人,能为人治病。家境不甚富裕,生有三子三女,有两女只能送人,但乐善好施。光绪廿六年(1900),吴江同里镇某开木行的富户有一哑巴儿子,当时已经十余岁,经过沈金南的治疗,竟能开口说话,但沈不肯接受重谢。富户得知他立志建造庙宇,感激之余,捐献木料帮助建造东摆宴村茅山堂外大殿。民国十一年(1922),沈治愈吴县车坊某官宦人家女儿的病,在那户人家的资助下,沈又兴建了茅山堂内大殿(三茅行宫),前后共计两进十四间,至今保存基本完好。除此以外,他还经常救济灾民,送钱给穷苦病人买药购滋补品,光绪三十年(1904),他又发起重建百吉桥(在今星红居委会境内)。卒年57。
(采访稿)
蒋火金
蒋火金(1928~1953)男,塘北村(今属新塘北居委会)人,1951年入伍,为志愿军六十八军二○二师六○五团一营二连某班副班长,1953年7月牺牲于朝鲜战场。
(采访稿)
钱周福
钱周福(1873~1958)清末民国时期义士。字协卿,外号钱客人,常熟小东门外藕渠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年纪稍大就受雇为船工。光绪廿二年(1896)被船主驱逐,遂与妻子一起划小船到苏州,后去吴县郭巷镇一农家帮闲,继而自设肉摊卖肉,不幸遭遇火灾,生活一贫如洗。不久辗转到汤家浜(北峰河北、鱼养浜西一条小浜)垦荒种地,为国民党老六团搭建浴室,深受老六团团长赏识,因此得到部队的泔脚和粪尿,钱用来养猪种菜,数年致富。后遭盗劫,便到箬帽浜(原娄葑联合村)购地建房,取名“长兴村”。又分别在阊门、葑门、盘门等处开设酱油店、布店、粪行,并在数家店铺拥有股份。由于他精明能干、量大豪爽,故家业日益兴旺。沈金南发起重建百吉桥后,他积极响应,包揽了建桥的全部开支。他又曾独力捐建道士桥(今属吴县市长桥镇长桥村)、铺筑从吴家浜(属联合村)向东直到大运河的石板路、修建玉皇大帝庙,他还赈济贫民,捐米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施棺给贫民百姓,附近数十里受其益者无数,曾任民国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代总理的李根源、任江苏省议员及国大代表的钱梓楚等闻人均与之交往,钱梓楚还于甲戌年(1934)为钱周福葑门新居的库门题写“金和玉粹”四字。解放后,钱周福因年迈患病,半身不遂,于1958年夏去世,享年86岁。子孙仍有留居联合长兴村的。
(采访稿)
孙腊狗
孙腊狗(1948~1971)男,星红村(今属星红居委会)七组人,1970年1月入伍,在六三八一部队任副班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5月18日随部队出海捕鱼,在浙江嵊山岛海域遭遇大风浪袭击,在与风浪搏斗中不幸翻船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采访稿)
许伯安
许伯安(1904~1976)民国苏州十大名中医之一。祖籍吴县黄埭,父许良卿年轻时迁居苏州葑门外红板桥堍,以教书、行医为业。许伯安幼承家传,后又从兼通中西医的徐勤安医师学习。由于他对技术精益求精,且能博采众长,故逐渐成为葑门一带远近闻名的医生。
许医生医术全面,内外科诸病多能治疗,吴县、吴江、常熟甚至浙江等地均有病人慕名前来求治。他尤其擅长治伤寒症,有一个叫陆小弟的防夜受风寒,后发展为伤寒病,四处求医无效,在许医生的调治下却获得痊愈。为感谢许的救命之恩,陆小弟特地赠给许家一块黄杨木质大匾,上书“良医”两个大字,小字部分则书明赠匾原由。抗日战争时期,吴县郭巷浮桥村有一个叫王水火的和他的妹妹均得了伤寒症,请了几个郎中均未治好,后来请许医生出诊,不久就病愈了。
在治病过程中,许医生既能吸收祖国医学的精髓,又不排斥西医的合理内涵,对于某些急性病,他能采用打针等办法治疗,效果立竿见影。郭巷马村何阿夯,民国三十四年(1945)冬患重病,已经奄奄一息,家人连夜把许医生请去,许给他打了针,又开了药方,让病人家属连夜抓药煎服,至次日清晨,何阿夯已能抬起头颅,一个星期后痊愈。因为许医生医术高明,所以许多大厂如苏纶纱厂、第一丝厂、太和面粉厂、嘉美克纽扣厂等均聘请他为特约医生,一些著名人士如李根源、张善孖、吴湖帆、赵子云等也均邀请他去治病。他热心为工农群众治病,家门口常常是车水马龙。当他出诊经过盘门一带时,成年人都向他打招呼,小孩们还向他鞠躬,可见其影响之大和人们对他的尊敬程度。
许医生声誉雀起后,仍谦虚谨慎地治病救人,从不骄傲自满。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医书,仔细揣摩当天开出的药方是否有值得修改之处。在他五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被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家中悬挂的治愈病人送来的匾额多达二、三十块,上面书有“仁心仁术”、“功侔良相”、“悬壶救人”等内容,对许医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许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治病从不计较报酬,对于贫苦百姓,他常常不收诊费,有时还为他们支付药费。郭巷东溇里长工王某,1949年患伤寒症,把许医生请去,因无钱支付诊费,只能拿出一石米来。许见其家境贫寒,不但未收一粒米,还为他支付了药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另外,他还经常施粥、施棺给穷人,每年施舍的棺材平均达20口。民国19年(1930)前后,朝天桥桥面突然断裂,许医生独力重建;又为红板桥安装上铁栏杆。他还曾出资一千余银元铺设了横街东半段弹石路面。1939年11月,他又与当地几位士绅发起并出资在肖堡场建造立达小学(后改名为葑门小学),教育质量甚高。以后他每年均要捐款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直至小学收归公有。
解放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走集体化道路的号召,于1956年5月组建葑门联合诊所(娄葑卫生院前身),并担任所长职务。上级定给他的工资是290元,他却主动减至200元。在联合诊所里,他继续救死扶伤,并帮助普通医生提高医术,受到一致好评,曾多次被选为沧浪区和苏州市人民代表。1976年10月7日,许医生因中风抢救无效去世。
许医生对子女、学生要求严格,7个子女均培养到大学毕业并能热忱为党工作,孙辈均能在海内外发挥专业特长;学生中也有不少人继承师风,为人民服务,其中有的已被评为江苏省名医。
(采访、兼参《娄葑卫生院院史》)